每经记者 于春敏 巩万龙
掐指算来,A股市场由牛转熊已近一年。短短一年间,新基金发行局面已发生剧烈转变,由去年的“疯狂抢购”到今年的“少人问津”,前后反差之强、转变之大令人咋舌。
今年开年,基金发行重新开闸,新基金的数量骤增,但受累于市场走弱,新基金的规模却与去年根本不处于一个数量级,基金难发已是不争的事实。
排队摇号到少人问津
2007年的大牛市,新基金发行异常火暴,这从投资者的 “排队购买”和“中签申购”中都可见一斑。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总计成立了59只新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35只,混合型基金19只,债券型基金3只,保本型基金1只,总成立规模达579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单只基金平均规模逾98亿元。
而自2007年10月中旬沪指达到6124点的历史高点后,市场进入牛转熊的过程。进入2008年,新基金发行低迷日渐明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2008年以来共成立新基金65只,其中,股票型基金28只,混合型基金14只,债券型基金22只,保本型基金1只;总成立规模近1200亿元,单只基金平均规模约20亿元左右。
由以上数据可见,今年新基金的发行情况与2007年差距明显,尽管发行数量增加,但规模骤减,今年7月份新基金的平均成立规模甚至出现5.6亿元的低点,这个数据还未达到去年基金发行最高峰期平均值的5%。
债基成为主打品种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日渐放松,债基这只前2年的冷灶开始走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今年以来成立的债券型基金多达22只,而2007年成立的债券型基金的数量仅为3只。规模上来看,今年成立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已超过630亿,占据今年以来成立基金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应该说,债券型基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其业绩的支持,来自天相投顾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和9月份股市暴跌的两个月时间里,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却高达2.05%,其中中信双利的收益率更高达5.65%。作为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债券型基金成为弱市中的“避风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