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早已在中国基金市场中被严重边缘化的债券型基金,终于在2008年迎来翻身的机会。
数据显示,7月20日至9月20日的短短两个月,债券型基金平均涨幅超过3%,位于各类型基金之首。其中,中信稳定双利基金、交银增利基金、广发强债基金位居净值涨幅前列,分别高达9.20%、7.73%和6.55%,远超过同期国债指数涨幅。
7、8、9月基金大幅增加债券投资
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基金合计的债券托管量为10411.45亿元,较6月末增加2825.49亿元,增幅为39.24%。可以看到,基金公司主要是在7、8、9三个月开始大幅增加债券投资的(表1)。同期,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的增量仅分别为1451.78亿元、1793.53亿元和423.56亿元(图1)。可见,基金是下半年以来各类投资主体中债券投资金额增长最多的机构。
表1:基金、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债券托管量统计
(2008年6月-2008年9月)
投资者类型 | 2008年6月末 | 2008年7月末 | 2008年8月末 | 2008年9月末 |
基金 |
7585.96 |
8078.83 |
9403.68 |
10411.45 |
商业银行 |
90728.38 |
90544.86 |
89811.57 |
92180.16 |
保险机构 |
11602.38 |
11836.55 |
12313.23 |
13395.91 |
证券公司 |
683.38 |
635.58 |
811.88 |
1106.94 |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
图1:2008年三季度基金、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新增债券托管量对比(单位:亿元)
| |
数据还显示,截至9月末,基金今年以来增加债券托管量已经高达5264.59亿元,增量部分已超过去年末的托管总量。也就是说,基金公司在今年前9个月的债券托管量增加超过100%,而同期商业银行只增加了10%左右。另外,基金公司在1-6月的增量仅为2400亿元,第三季度的增量超过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增量的总和。
虽然目前就总量来看,基金合计债券托管量不足商业银行的12%,但就增量部分,已经成为左右近期债券市场的主要力量。如此凶悍的操作,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基金推高蓝筹股的一幕。
“这波债市行情就是基金做的。”深圳某商业银行资金部的债券交易员黄先生感叹道,“虽然大家都预料到收益率会下行,但没想到会这么猛!”
收益率下行已透支3-4次降息预期
9月以来的行情已经导致国债收益率大幅下滑。按照央行每次降息0.27个百分点计算,此轮债市行情已经透支了3-4次的降息预期。近期,现券收益率有一定幅度回升,反映了收益率透支之后,投资者的谨慎心态。
不过,多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进入降息周期的预期之下,债券牛市启动已成定局。
上述商业银行交易员黄先生指出:“尽管这次国债收益率下行透支了未来3-4次降息预期,但是毕竟目前的收益率没有回到2004、2005年的低水平。因此,债券基准利率仍然有下滑趋势,后期国债收益率还要下行。”
招商证券则认为,在经历了三季度债券投资的大幅增长后,基金公司的流动性状况相对乐观。在债券牛市开启和避险资金增加的情况下,充裕的流动性将进一步支撑基金公司继续成为四季度债市的做多主力。
后期资金是否回流股市存悬疑
数据显示,部分债券型基金近期的涨幅超过了国债的涨幅。笔者推测,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金将8月底之前买的低价债券在9、10月高价抛售,获利丰厚;二是基金利用目前市场资金宽松、融资利率低位徘徊的情况,以较低回购利率融入资金,买入收益率较高的债券,以“放大操作”的模式赚钱利润。
对于这种放大操作可能引发的风险,分析人士称,现在商业银行比较惜贷,央行又不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内这些释放出来的资金只能在银行间市场堆积,加之基金公司拿的债券期限都比较短,信用等级较高,流动性是比较好的。因此,目前来看,放大操作的风险不大。
这种现象不禁让笔者想到2005年火爆的货币基金,曾经因为稳定的收益而风光无限,基金公司也热衷于放大杠杆操作。不过,随着股市的转暖,资金迅速从债券市场回流股市,导致部分货币市场基金因为巨额赎回而陷入流动性困境,最终给基金行业带来10亿元的亏损。如果后期股市转暖,这一幕会不会在债券型基金中重演呢?
“如果资金大面积流回股市,理论上基金也会提前抛券的。毕竟股市才是基金公司的乐土,债市只是他们歇歇脚的客栈而已。”对于笔者的疑问,交易员黄先生这样回答。
但愿,他的判断是对的;因为,基金再也经不起打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