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开始,国内有关管理部门着手开展对全部基金公司的普查,其中,基金适用性销售是一个重点。如今,彻查接近尾声,基金公司为了应对检查匆忙交作业,而占据整个基金销售绝对份额的银行等代销渠道却一副推诿态度,适用性销售陷入踯躅不前的尴尬境地。
一场金融风暴让全球投资者领略了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波谲云诡,也给“风险控制” 这个投资市场老生常谈的话题,抹上了更为凝重的色彩。
今年9月开始,国内有关管理部门着手开展对全部基金公司的普查,普查内容包括:资金安全保障、销售适用性、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平台、宣传推介、销售管理、基金销售协议、客户服务、投资者教育、基金销售费用、人员管理、监察稽核及异常交易控制、内控制度建设等。其中,基金适用性销售是一个重点。
如今,彻查接近尾声,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基金公司为了应对检查匆忙交作业,而占据整个基金销售绝对份额的银行等代销渠道却一副推诿态度,适用性销售陷入踯躅不前的尴尬境地。
彻查结果不尽如人意
“彻查的结果离当初设想的目标还太远。”记者从有关权威人士处了解到。根据监管部门的大规模检查,目前基金公司之间测试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基金公司通过开展网上调查、在线交流、纸质问卷、现场咨询、风险自测等多种形式推广适用性销售,部分基金公司在基金销售平台上启用基金销售适用性系统。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出于免责考虑,瞄准了第三方评级机构。
相比基金公司,银行等销售机构的做法则明显流于应付。根据有关部门对一些核心大行的调研暗访,目前几乎所有核心销售机构没有普及相关投资者风险测试系统,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某大银行问卷测试只有5道题目,投资者年龄、婚否、个人资产、收入等。“这种问卷调查,更多的是销售机构的应付,问卷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值得怀疑。依据这样的问卷,怎么能够测试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又怎么能够把合适的基金卖给合适的投资人?”
对商业银行的反应,业内专家如此解释,“虽然商业银行近两年代销业务增长很快,但从银行整个利润贡献构成来看,代销基金所占比例并不大。基金火爆的时候,银行客户经理出于利益考虑,如果一个客户要买某只基金,客户经理一般不会阻拦,使得基金适用性销售难以推广,更何况如今行情不好,基金销售门可罗雀,推广的难度更加可想而知。”
适用性销售遭遇标准难题
相关管理部门人士认为,既然基金销售是一个市场化行为,那么就应该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其中遇到的问题。监管机构作为行政单位,可以给出一个大的原则,至于如何去做,需要基金公司以及销售机构等市场主体在市场化运作中逐步建立规则。
目前,基金适用性销售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标准问题。“投资者在不同的基金公司进行风险测试,最终的结果不一定相同。可能同一个投资者,在这家基金公司或者银行测试结果为低风险投资者,而在另一家基金公司或者银行就是高风险投资者了。” 有关人士表示,“短期内这个问题会存在,但长期来看市场最终会给出客观的评判。” 基金业人士认为,对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来说,是推广还是不推广,认真推广还是敷衍了事,长期来看产生的结果肯定不同。假以时日,投资者通过自身投资结果就能够分辨出在哪些基金公司、哪些销售机构买基金是放心的。
适用性销售是一个市场化过程
据悉,此次检查催生了众多的第三方产品评级机构,也引来一批软件服务商。对于基金公司或者代销渠道而言,愿不愿意支出、价钱是否合理,都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
业内专家分析,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考虑,寻求第三方产品评级机构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这部分的费用是销售机构目前考虑的因素。而根据有关部门透露,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开发独立系统,而更可能将适用性销售贯彻在银行自身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内部风控系统当中。不过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今天付出的成本是对未来大风险的规避。”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机构为了应付检查勉强敷衍,那么这些机构将来可能会处境尴尬。显然,假如一个投资者分别在银行和专业的销售机构购买了产品,那么经过长时间的运作,他会发现这其中的差别,也就直接导致他对销售机构的筛选,在日后的投资中一定会进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