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香港工作的时候,我曾听过一个香港同业基金投资中小型股票的故事,这个故事在香港很有名。
故事说的是,当时,该基金公司觉得一家内地农业公司蕴含投资机会,为了摸清这家农业公司存不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他们派了一组研究员去该农业公司的田地考察。
这家公司的谨慎主要是源于一家名叫欧亚农业的公司的前车之鉴。欧亚农业号称做的是兰花种植,也发展房地产,结果却被发现一切都是假的。
上文被考察的这家公司,盈利率长期在50%以上,也没有太多负债,规模一开始也不大,是个标准的小型企业。由于资料显示的状况太好,加上大家被欧亚农业骗过,因此当时甚至没有券商研究员愿意花时间去对它做研究。而这家香港基金在深入调研后,确信这家农企有长期的机会,于是直接跟大股东批股,成了长期股东。要知道,小型股在被人发掘前几乎是没有流动性的,这对任何基金管理人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压力,然而该基金却持股三年,最终以平均上涨15倍的价格卖掉。
从这个例子看,如果专业投资机构透过实际调研,发掘机会,长期持有,或许就能摘得别人忽视了的丰厚果实。
众所周知,中小型基金的管理是所有股票型基金中难度最高的,不只考验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更考验研究团队的调研能力。正如前所述,调研团队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押”到正确的股票。
这只股票就是超大农业(682 HK),这家基金公司就是在香港上市的惠理基金(806 HK),它持有超大农业的时间是从2002年至2006年。这样的投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上演,需要问的是,我们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