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债券型基金的大发展年,无论是基金的数量,还是基金的资产总量,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债券型基金的基础数量和份额分级之后的数量分别增加37只和54只,增幅分别为176.19%和186.21%,绝大多数新发行的债券型基金都有份额分级设置,部分基金一开始没有,但在运作一段时间后,根据市场的需要迅速增加了份额分级。
份额分级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债券型基金的发展。2008年度,债券型基金的份额规模增加964.43亿份,资产总值增加了1005.53亿元。在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资产净值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债券型基金的市场占比相对地不断扩大,债券型基金的资产总值占比已经从2007年末的2.1%增加到了2008年末到8.8%。债券型基金的市场地位日益提高。
从总量上来看,无论是哪个角度,债券型基金的发展情况都是令人欣喜的。但细分来看:(1)纯债基金的数量没有增加,依然只有3只。(2)一级债基的数量增加了28只,增幅为164.71%。(3)二级债基增加了26只,增幅为288.89%。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一级债基增加的多;从增幅来看,二级债基增加的多。不过,如果去除二级债基原先的基数太小给市场造成的增幅偏高的“假象”,“一级债基”与“二级债基”增加的绝对数量其实相差不多,前者仅仅多了2只。
这就有了一个不得不引起思考的现象:纯债基金在2008年这个难得的债券型基金大发展年度陷入了停滞的状态。经过与基金公司相关方面人员、以及其它方面人员的沟通交流,发现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基金公司不愿意设计这种产品,认为这种产品收益率低,认为投资者不喜欢这种产品。(2)一些统计机构把纯债基金与可以做股票的非纯债基金放做一起做业绩排名,让纯债基金有时“很受伤”。(3)基金公司自身的经营要求、利润要求。(4)基础市场行情不好。
笔者认为,基金公司本身有太过于追求收益、相对忽视风险的倾向。利用现行法律法规所准许的资产配置空间,几乎所有基金公司在设计债券型基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能够获取更多的收益,于是,有的基金偏向于在股票一级市场获益,有的基金钟情于从股票二级市场找机会。更有一些一级债基在看到了2006、2007年度的股票市场大牛市行情之后,修改基金契约,延长自身对于新股的持有期限,以求更多地获利。但是到了2008年大熊市的时候,这些基金又在公开场合纷纷表白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延长持有新股的时间,而是很快就卖空了。这些情况表明,有些基金公司在对待产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机会主义倾向,没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理性的产品线发展战略。
非纯债基金一定就好吗?不一定。在牛市行情的时候,二级债基春风得意,在熊市行情的时候,二级债基处境艰难,尤其是个别风格鲜明、追求固定股票投资比例的二级债基。2008年的超级大熊市行情表明,至少在刚刚走过的这个熊市行情里,很多基金没有做好灵活的大类资产配置,包括债券型基金,且无论是一级债基,还是二级债基,数据显示,很多基金都是到了第三季度的时候才想到卖空股票。对此,有些基金经理以“流动性困难”作为理由是解释不过去的。因为在2008年,有年平均资产规模超100亿元的股票型基金,照样迅速地把股票投资规模降低到了基金契约所允许的最低位置,较好的规避了熊市的风险。
不可否认,很多统计机构都将债券型基金一锅烩地合并在一起统计业绩并排名,这是中国基金市场在初级阶段的必然,是市场上的相关产品数量太少、产品种类有限之后的必然,这种情况在牛市行情的时候会对“纯债基金”有所不公,但在熊市行情的时候对于“纯债基金”则是有利的。在2008年度债券型基金大发展之后,如果上述情况依然继续下去,就不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