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还需问出处
无过往业绩参照,出身、经历就成重要因素
与那些家底雄厚的老牌基金公司相比,新基金公司在对待员工年终奖发放方面略有不同。而在新基金中,那些有实力大股东背景的公司在起步阶段的年终奖发放显得较为“大方”。
背靠大树好乘凉
据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高管介绍,他所在的公司薪酬制订和年终奖发放基本都根据行业内平均水平而设计,“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据了解,对于有较强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主要高管以及投研团队的核心人员主要来自于大股东方面和市场招聘。由于有实力的大股东往往对自己所投资的基金公司未来发展有很高预期,因此在基金公司初创时期的投入往往不惜血本,对于可用之材也付出与市场水平相当的薪资,以确保尽快取得不错的业绩,在最短时间里换来良好口碑。“在新基金公司的起步阶段,不花费成本是不可能的。”上述人士如此认为。
根据记者多方了解,新基金公司在年终奖发放方面与老基金公司相比还是存在不少区别。比如,通常情况下由于新基金公司运作的首发产品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全年时间跨度,因此这些公司往往根据董事会事先的约定发放薪酬以及年终奖。部分基金公司在内部会对旗下各产品的业绩进行横向比较,因而各基金经理的年终奖自然也有了高下之分。相对而言,固定收益类基金(如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年终奖往往明显逊色于股票型基金。“即使去年A股出现极端调整,但从单只基金所贡献的管理费而言,股票型基金经理的收入仍然要高于非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上海地区某合资基金公司有关人士如此介绍。但那些新基金公司,由于发行的产品较少、发行规模也较小,因而不会存在过于复杂的公司内部衡量标准。而且,在创始阶段,采取固定收入形式发放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而对于那些业绩一般、基金规模难以壮大,且股东实力较弱的新基金公司来说,他们往往不指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一新基金公司高管直率地称,由于公司旗下基金业绩难让人满意,现在大家考虑的已不是年终奖,而是尽快借近期行情提升基金业绩。至于年终奖,这位人士称,一般情况下基金公司的年终奖发放往往要取决于基金公司董事会和股东方的意愿。股东满意与否将决定基金公司员工收入多寡,甚至还会影响到员工会否跳槽以及投研团队核心是否会更换。
规模决定一切
业内有一个较为公认的标准,即一家基金公司的“盈亏平衡点”是“1人1亿”。假设一家公司的员工总数有50个人(包括公司高管),那么这家公司至少须要50亿的基金规模才能令自己保持不亏损的状态。而作为基金公司的实际投资方,也只有当基金公司规模保持在上述状态下,才能从这笔投资中获得回报。
“老基金公司的家底都是在前几年的大牛市行情中积攒下来的,但新公司并没有那么多本钱。”上海地区一家排名中上的基金公司市场销售部负责人感叹,在基金公司规模迅速扩张之前,公司股东所投入的“真金白银”都是实打实的必要投入,而投入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未来基金公司能否有长足的进步。
反观新基金公司,由于去年A股市场整体不佳,未发或拟发产品的新基金发行困难,已发产品的新基金也为产品净值损失惨痛头疼,而投资者的失望更使得扩大基金规模“难上加难”。因此,股东有多大耐心接受亏损的现实,还有多大的本钱持续投入,这些都决定新基金的发展。基金规模上不去,增加收入也就显得有些奢望,尤其非投研核心的人员,他们对薪资和年终奖就更不敢过于太乐观。
当然,各基金公司对于增收往往都有一些“技术上”的考虑。就行业情况看,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股票型基金规模多寡,往往对这家基金公司的全年管理费的计提以及公司收入等产生重大影响。一位“老10家”基金公司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尽管公司基金规模只有400亿,在整个行业中并不靠前,“但我们基本都是股票型基金,我们全年收入在同一地区的基金公司的排名中还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