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基金年报正在密集公布,历来基民、股民对基金的持仓情况尤其关注。但基金年报真的那么有看头吗?对实际操作真的能起到“点拨迷津”的作用吗?笔者认为,看基金年报需要谨防其中的三大“误区”,即时滞误区、投资组合误区、重仓股误区。
首先投资者要清楚地知道,历年基金年报都存在严重的“时滞”问题。2008年年报中所有数据的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时间已经过去3个月,而大盘也已经上涨了25%了。基金们现在公布的2008年年报,其中的数据和绝大多数内容恐怕早就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再去仔细研读年报还有多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呢?定期报告的披露是有具体时间规定的,但市场变化却会随时出现,所以在“时滞”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对于基金年报的“静态”作用要有清醒认识。与其死盯2008年年报,不如等2009年第一季度的基金季报出炉后,再与2008年年报作比较,期间基金披露内容中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才是投资者应该关心的。
其次,对于定期报告,投资者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基金的投资组合,尤其是当年报披露完毕后所统计出的诸如所有基金的“N大增仓股”、“N大减仓股”、“N大重仓股”等等,而随之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增仓=上涨、减仓=下跌、重仓=强势。不管事实如何,这里笔者想提醒投资者的是,这些统计数据同样是“历史”数据,在市场波动比较剧烈的时候,尽管基金一直倡导“价值投资”,但其增仓、减仓、换仓的速度和频率在某种程度上讲,一点不逊色于散户,这一点可以从不少基金的换手水平上看出一斑。所以我们可以关注基金的投资组合,但切不可形成上述思维模式,更不可以依据历史统计数据来指导操作,或许在年报中被减仓的个股在季报中又成为增仓对象了。
第三,基金重仓股往往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有些重仓股是有其特殊“属性”的。一是行业配置中必须配置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银行股,在大多数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几乎都有银行股的身影,但这并不代表银行股是最被看好的;二是历史遗留重仓股,最为典型的是茅台、苏宁等,原先曾经的“抱团取暖”造就了这些重仓股,也造成了这些股票成为基金定期报告中的老牌铁杆重仓股。
所以关注重仓股要看“新面孔”,尤其是一些基金单独持有,没有和其他基金交叉持有的,既然他敢重仓持有,相信一定有其支持理由,而没有和其他人“抱团”,则说明基金管理人有其独立思考和观察的角度,这类重仓股相信比那些“大众情人”一样的重仓股更有吸引力。
相信对于今年的市场,众多基金经理在策略阐述中说得最多的,就是“结构机会、波段操作”,既然如此,如果不独立思考,相信在比赛中是难以胜出的。
基金年报包括半年报、季报的公布,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信息轰炸,在“轰炸”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尤为重要,而对于基金经理们对于经验教训的总结也要关注,我们起码“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石丽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