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见底的迹象,作为经济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银行业也面临重重难关,步履艰辛。令人不禁想起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银行业遭遇的困境。
1929-1933美国大萧条期间的衰退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些政府类债券,或者是3A以上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收益率在下降。评级低,安全性差的企业债收益率上升。就如同目前我国的央票利率下降。这是因为银行惜贷,但存款在上升,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很多,所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落在政府债券以及高评级的债券上。
其他指标如CPI的下降、工业利润的下降以及收入、货币乘数下降,可以看出整个经济体处在一个向下的过程中。货币乘数分母是基础货币,分子是货币总量,这个比值反映的是经济体的活跃程度。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货币乘数和股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货币乘数越大,经济体越活跃,相对来说股指越高。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的产品销量下降,企业贷款意愿下降,没有好的产品、好的销量,这就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下降。
第二阶段,从历史上来看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外忧患。在当时,固定汇率制下,国外大量的美元内流,同时黄金外流,大家愿意把储备变成黄金。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银行被迫抵押更多的债券和硬通货,导致了银行资金的紧张,以及内部的挤兑潮,于是银行抛债券,不管是信用好还是信用坏得都抛,来维持体系里的挤兑。表现在债券市场收益,国债、评级很差的企业债都在上升。但这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制度不同,中国的银行是国有的,建立在国家政策保护之上,而国外银行是私有的,在风浪中就会面临很大风险。
我国的银行业具有中国特色,盈利状况普遍较乐观,但是实际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仍需提高。在外需急剧下降,内需尚未提振的趋势下,国内CPI开始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上升,类似上述第一阶段。由于中国的银行为国有制,目前认为出现第二阶段的可能性较小。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债券的利差并未显著扩大。相对于市场而言,投资者更相信政府,所以政策的有效出台将会极大促进银行业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当然银行业本身也急需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作为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会会采取保守的防御性策略。在央行票据收益率低于现金的同时,短期融资券收益率高于现金。但其弊端也较明显,流动性不足,无担保条款,都极易受到IPO和信用危机的影响。权衡利弊后,目前拟采取保守的防御性策略,试图先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后,再寻求机会最大化整体投资收益。
资料来源:国泰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