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金业的负面消息不少,有一些可能真的涉及违规甚至是违法,还有一些则可能“纯属道德问题”。在一个言必称“法治”的社会,一个问题如果被归为“道德问题”的话,那也就意味着没有人需要为此负责,也没有人会为此付出代价,最多被人戳戳脊梁而已。
确实,“道德问题”属于社会行为准则,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道德标准越来越多元,但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天性使然,很容易从一个小型事件推展开去,判断一个人、一个机构是否值得信任,特别是那些投资者“托负血汗钱”的基金公司更会重复的时时面临这样的检验,一次失足可能就没有机会东山再起。
观察近年来的基金负面新闻可以发现,对于基金监督已经发展出一个强大的网络:有发端于监管层的,由监管部门直接对基金行为进行提醒规范,如上电转债事件;有来自行业协会的,如景顺长城的新股“询价门”事件。而第三股力量——媒体也越来越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基金业很多看上去并没有违规违法的“道德问题”,少有逃过媒体的火眼金睛的。
话也说回来,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时,有时颇有利弊难分的状况。基金业全赖投资者的信任为生,一件引起社会负面看法的报道就足以毁掉一家基金公司多年经营的品牌。握正笔杆,端正用心——这对能对社会舆论推波助澜的媒体来说也极端重要。其实,媒体和基金一样:空无一物,全赖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