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基金-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 > 基金学院 > 专家观点

巴曙松:创业板的制度建设与市场机会

  2009年5月10日,广州

  巴曙松:感谢主持人的介绍。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母亲节的时候和大家一起讨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个活动是长信基金成立6周年的系列活动,一系列的活动先后在北京、武汉举行,广州是第三站,第四站是上海。

因为我今天准备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创业板的相关问题,为了保持活动的连续性,我向大家补充介绍一下前面几次讲座的内容和要点。

  第一站是在北京,我重点介绍的是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趋势的基本走向。

  大致的判断,因为库存调整基金接近尾声,我们预计二、三、四季度逐月呈现复苏的态势,首先是环比明显的改善,其次是同比改善,去年四季度是6.4的GDP,二季度我们大概在7上下,比7可能还要多一点。如果按环比的话,结论不一样,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的环比是7.1,二季度的环比大概在10%甚至还要高一点。

  去年四季度投放的4万亿的刺激计划,2008年四季度启动的项目大概最早要到2009年3月份才能产生效果。同时,1到3月份高速的信贷投放使得2、3月份单月的企业活期存款的增长幅度,是近年来最高的月份,接下来陆续会有一些投资计划体现在二季度,逐渐会看到市场效果。

  在金融危机的氛围下,往往也有很多的市场机会,其中特别是政府的危机应对措施逐步显现效果的时期,市场往往表现不错,多年来的危机不同阶段的市场表现都有类似的特点。中国是这样,国际也是这样。4月份,全球股市是1991年以来的月度涨幅最大的月份,接近20年来最大的月度涨幅。

  第二站是武汉站,我重点讲的是当前分析宏观经济与微观市场中最为关键的经济数据――信贷投放

  从目前的趋势看,与美国的去杠杆化对照,中国的再杠杆化,直接体现在信贷的投放上,信贷投放会成为贯穿09年整个经济运行到资本市场运作最关键的数据之一,很多原来对中国经济非常悲观的机构,在1-3月份的信贷数据出来之后,都开始陆续调整预测了。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原来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也一度感到悲观,但是近期也因为高速的信贷投放调整了相关的预期,他很困惑的一点是,中国的银行家在这么大的全球金融危机下,对风险的偏好和判断在较短的时期内出现了迅速的变化。

  从2008年的信贷投放看,1到10月份因为信贷管制,信贷投放比较慢,08年11月份从国务院及时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信贷投放开始逐月上升,08年的11月份4600亿,12月份7700亿,1月份1.62万亿,2月份1.08万亿,1到3月份加起来4.58万亿,是2007年全年信贷投放总和高20%,在武汉的那次会议上重点分析了信贷投放这个数字,以及变化怎么看待,有几个大体的结论。

  大致的结论是,对09年的信贷投放预计目标16.5%的目标,相对于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目标,可以叫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实际的增长速度多快呢?3月份跟去年相比,增长了27%,那不叫适度宽松,那叫相当宽松。

  1到3月份4.58万亿,如果未来3个季度的信贷投放跟1季度的信贷投放一样是9.2万亿,08年的信贷增长速度是多少?28%、29%的样子,那已经非常宽松了。这种增长速度大概只有1992、1993年红红火火的年份才有,我个人不希望出现这么高的增长。

  如果我们再往下少算一点,7万亿。7万亿跟08年的信贷投放增长23%,速度还比温总理预计的16.5%还高了6、7个百分点,如果是7万亿,剩下的2.42万亿,在后面的九个月中每个月即使在2000亿到3000亿之间,全年下来依然是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据中国银行业信贷投放的月度分布的惯例,这么多年大致的分布比例,当然上下有波动,4个季度的信贷投放,通常的分布,4、3、2、1,一季度40%,二季度30%,三季度20%,四季度10%,如果4、3、2、1来倒算,一季度的占40%,我们今年的信贷投放突破10万亿,那将是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年份。

  当前,大家对适度宽松和接下来可能出现的信贷投放数据会有大致的猜测,下周要公布4月份的信贷投放量,各个方方面面的争论和分歧都很大。根据我刚才的分析,即使是4000亿,也属于是非常宽松的。我看到的一些猜测的媒体数据,大概是6000亿,那还是属于相当宽松的。

  我今天想集中谈一下创业板,目前创业板正处于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有待观察,这个时候充分进行讨论是十分有必要的。

  昨天的《焦点访谈》播出了一个我参与策划的节目,就是创业板的推出。这个节目里面找了几个前期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的一些代表性的市场主体,我作为研究人员参与了一点工作。在节目中,我自己谈了几个看法:

  第一,我们经过10年的发展准备,十年磨一剑,现在推出来看,从条件上来看,跟10年前比,应该说条件更成熟了,我讲的原因几个方面,一个是国际上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可以参考,有比较成功的纳斯达克,也有日本、韩国的。这些经验,该出事的也出了事,纳斯达克从泡沫到泡沫破裂,这个过程完整地看了一遍,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弯路,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第二,经过这10年快速的发展,这10年以内积累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达到上市标准的优秀中小企业。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积累了很多这样优秀的企业,这成为我们中国创业板成功推出的强大土壤。

  再一个,我们的市场发展到今天,10年前的一些制度缺陷都陆续完善了,例如如果还有股权分置,本来盘子就小了,那还得了?机构投资者有了快速的发展,整个投资者群体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研究能力极大地提高了。

  同时,10年来,中国市场上的投资者、参与者、监管者,都经历了大熊市、大牛市的洗礼,市场经验丰富多了。这个时候推出来,应该是更为稳妥的。

  从实际的金融资源配置来看,1到3月份高速的信贷投放,很大程度上是对大户,大型基础设施、大型垄断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得到这些金融资源的支持。创业板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这是我在《焦点访谈》里面反复强调的观点,希望金融资源向优秀的中小企业集中。

  这么多年来,确实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讲这个,是我看到一个抽样的调查,06、07年一年交税交1000万的,当时就有1.6万家,把央企这些扣除,加起来,也差不多一两万家,这是整个创业板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实际上是更大的,整个社会融资主要是靠银行,把钱集中给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紧张,所以承担的风险比大企业还要大。开这个创业板,看起来上市的是500家,但是市场上的资金,就会积极去寻找哪个企业现在业绩不错,我投他一下,可能过两年创业板上市了。这样500家企业上市,可能有5000、50000家中小企业盈利,是这么一个积极的效果。

  既然创业板要鼓励创新,那么这个“新”,就要提出很多新问题,是投资者,包括研究者、监管者,以前都没有碰到过的。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确实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要重新进行分析、把握,规则进行修订,比如焦点访谈这个节目中提及的深圳的那个企业,按照主板的规则肯定不能上市,这个公司长年累月、大量地打官司,他通过诉讼获得的收入比他生产所获得的利润还要高,类似美国高通公司的商业模式。新的创业板就应该通过相关的规则选拔出来这些新的公司,而且很可能它上市筹资之后,不是像传统的,我这个钱拿去支持什么项目的开发,很可能把钱筹资完之后,很可能组织很多优秀的律师去打官司,我们的创业板就应该支持这样新的企业。

  第一个,介绍国外创业板的情况

  全球大概有41个创业板,大概分3种模式,第一个是独立运作的,纳斯达克,第二个是附属的,香港,8字头开始的,不太成功,整个交易就集中在3、4个公司。第三个是属于过渡性的,英国的AIM值最典型,很多公司在这个市场也相对独立地上市,到一定标准以后就转出了。

  其实在这三点上,我们现在做的创业板都汲取了经验,我们有独立的发审委、独立的规则。什么叫优秀的金融市场。就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说怎么创业、成长、成熟、扩张、调整,都能找到它的融资路径,创业板解决了到了利润到达500万或者再高一点时期的企业,但是事实上创业阶段的企业,还是有没有覆盖的。新浪、搜狐、网易这些企业,按照它在海外上市时候的财务报表,依然难以通过当前中国当前的创业板的审批,但是创业板的推出毕竟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拓展了融资的范围。

  从全球的经验教训来看,创业板的发展有点两极分化,这41个国家差异很大,有7个市场属于大家认为还做得不错的,值得学习的,它的筹资额也不错,新上市公司多,市值规模还不错,大家去香港的创业板交易,可能一天都买不到,也可能卖一天也卖不出去,创业是有风险的,很可能我们买了创业板之后,也可能就面临类似创业的奉献,这个公司不是他不想好好经营,上市也有它的竞争力,但是因为行业的原因,一下就没了,被迫退市,当然我们在主板上还没碰到这个情况,但很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现在争论很大,这个大家正在讨论中。

  中国中小板如果再像主板、创业板这样的话,留下很多企业的壳,并不是一件好事,实际上中国证券市场的大案要案,绝大部分,跟壳资源的整合重组直接相关,也于发行审批环节比较严格有关。创业板开立之后,公司数量多,不可能跟原来那样。再一个,本来规模就不大,500万的盈利,20倍的市盈率。今天说把旁边的小超市装进去炒一把,明天把一块土地装进去,这样结果是对投资者来说奉献更高,但如果退市一退到底,风险比较高,是不是要给投资者设点门槛,也需要讨论。

  现在的保荐人在做主板、中小板,实际上是体力活,他们主要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和程序做合规就行了,创业板的要求更高,需要作出一些重要的判断,这样就更加依赖保荐机构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判断。

  对创业板的保荐人的监管,需要考虑与主板、中小板的平衡。保荐人也会“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创业板收的钱少、责任也重,可能好的保荐机构就不做了。香港创业板不太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知名的、优秀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不做创业板的业务了,真正前几大证券公司做的创业板就那么两三家。

  从全世界看,高端的7家市场和低端的比存在很大的差别,相对做得比较不错的是7个市场,这几个市场占了全球95%的融资份额,光纳斯达克就占了10%,现在还在两极分化,中国加入进来,会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新军。

  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也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弹性。因为投资者、上市公司越来越成熟,盈利方面的标准逐步降低了,但是公司治理和披露方面的要求在提高。

  华尔街不是经常有个玩笑话吗?说创业的企业怎么筹资,就是4个F,第一个是家庭,FAMILY。第二个,FRIEND,你总得有几个朋友。第三个是傻瓜,FOOL,什么东西都没有,然后说我有好的想法,在汽车车库里上网,搞个搜索软件,真有人愿意给你钱。第四,FUND,基于上市等为目标退出的投资基金。

  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这也减少了上市之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所以很多创业板上市标准越来越多元化,德国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格、更频繁,巴西也是如此。上市标准的原则越来越体现在卖者自愿、买者自负,交易所和监管者不负责鉴别优劣。中小板怎么鉴别?可能在那个细分的市场里面就那几家企业,评审者不可能有那么多细分行业的渊博知识,什么都懂。

  在创业板的监管细则中监管审核理念怎么转换最为关键,到底该审什么,不该审什么,十分重要。再讲一个比喻,我们原来有实质审核的,主板、中小板,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精品店,都是筛选过的,大家买得放心的,但是精品店这些年也有作假了,本来不是精品,装得跟精品一样。创业板将来很有可能做成超市,各种不同档次的商品都摆在那儿,同样一个品牌的东西摆个七八个,你自己挑,我也不一定保证它是精品,你自己的鉴别能力要增强,所以在创业板这块,可能会出现差异非常大的公司,有的公司市盈率上一两百倍,有的公司可能几倍还没有人要,这一点跟我们传统的观念会有很大差异,一定要事先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愿意支付的信息披露成本或者内部治理成本,选择不同的板块上市,企业价值则由投资者自己来评估。创业板要运作有哪些经验要借鉴呢?纳斯达克是一个代表,它能培育出像微软这么优秀的公司,如果我们的创业板也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公司,那会对整个市场带来很大的利益。

  韩国的创业板成立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期,初创时期只有两家上市公司,交易也很清淡。日本的杰斯达克,经历了日本10多年的经济衰退,总体上来说,02年到07年,美国的纳斯达克、英国的AIM、加拿大GSX等7个市场的创业板,成交量增加了117%,基本上都超出了同期主板市场的增幅,所以规模要不断积累,流动性要好,还要有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

  创业板市场要扩大规模,就要把行政审批简化,要灵活,要符合企业自身的规律,很多主板、中小板的管制就必须要放松,比如很多地方积极准备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我们去做一些制度前期的调研,我问他们最担心什么,他们说最担心报上去的时候不知道要等多长时间,不知道什么原因延迟等等,此前之所以一些国内企业明知道在国内上市,市盈率高,筹资资金多,但是还是到香港上市,成本也高,但是因为整个过程可以预期,创业板的的企业与主板、中小板的企业不一样,他们太小,拖不起,很多小的企业申请创业板上市往往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此时拖延,往往还会把好的企业拖死的。这点要跟香港等成熟市场学习,审批环节要很清晰,这一点对传统的审批观念是非常重大的转变,也酝酿着很多重大的机会。

  在发行上市的时候,国际上绝大部分的创业板对上市企业,容许他在一定时间内亏损,不容忍道德风险,但是容忍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如果你是财务短期有亏损,市场有风险,你未来是好的企业,是可以适度容忍的。比如说2002年在韩国的创业板上市了一个小企业,叫做NHN,在上市前一年的净利润增长率-65%,上市后一年,利润增长了702%,NHN是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和游戏网站,它既像我们的百度和网易的结合体,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

  在上市程序方面,很多市场,比如AIM就选择公开发行或者私募发行。因为采取私募发行,经过交易所备案就可以发行,而且很多市场就鼓励反向收购,比如刚才说的多伦多市场,05年IPO在整个发行环节只占20%,反向收购和直接上市占的比重更大。

  流动性,刚才说香港的失败就是创业板没有流动性,挂着买单没人卖,挂着卖单没人买,国际上很多创业板市场都面临这个问题,它们的规模本来就小,很多市场的交易就集中在少数几个活跃交易的对象上,就那么几支股票买卖频繁。所以对于全世界的市场,交易制度有一些创新,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这里做一些探索研究。比如全世界的创业板既没有纯粹搞竞价,也没有纯粹的做市商。通常流动性比较好的竞价,流动性不好的,要维持流动性,主要是做市商制度。两个制度要适度结合。

  第三个说优胜劣汰,优胜是你先把宝贵的金融资源支持到一些优秀的企业里去,同时一些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能够转到高层次的市场,而且对其他一些没有上市的公司形成很强大的激励作用,本来原来都差不多的,都在开企业,上市之后有这个融资平台,高管的钱也多了,通过平台来整合融资,发展得快,形成很大的市场激励作用。劣汰是创业板主要的风险之一,退市的比例会明显增大,没有这个退市机制,可能创业板市场就会留下很多所谓的“僵尸公司”,什么都没有,左考虑右考虑不敢动。在运作比较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有一些上市公司发展速度非常快,市值规模甚至超过了主板市场的同类企业,起步的时候比较低,后来发展得比同类企业还要好,同时,创业板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积聚,激发了创业者敢于承担的风险。

  韩国的创业板于1996年成立,现在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从2002年到现在,韩国那么小的地方,已经有80多家企业上市,年均的IPO融资大概在30多亿美元,培育了很大一批优秀企业。

  香港的创业板交易不是很活跃,原因跟我们内地市场比起来,上市资源不够,企业的上市标准相对来说不太合理,质量比较差,运作不规范的企业混在其中。第三个是转板,使得劣质公司在创业板中沉垫。再一个,板块设立初期过于集中在单个行业,太集中,这个行业一不好,都不好,所以一直建议我们第一批上的一定要多样性,给市场将来做选择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参照。2006年开始,香港的证监会公布了三种不同的方案,大家认为需要把创业板的门槛提高一点,减少上市公司的上市成本。

  广泛被研究和介绍的,就是英国的AIM市场,95年成立的,有很多可供操作的路径。AIM主要的定位在为成长型企业,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超过200家中小企业上市,也有很大一部分退市,上市的200多家,下市的也很多,上市标准没有什么财务指标,没有年份、规模、经营年限等限制,但上市前必须聘请终身的保荐人,如果这个保荐人换了,就要再找一个,交易所对公司不审核。

  另外还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德国的创业板市场,1997年开始的,2003年关了,高峰的时候有300家上市公司,但随后的泡沫破灭,导致市场形象受损,剩下的企业都纳入到德国的主板。

  经过这么多个教训下来之后,我们也是汲取了很多教训,看到别人怎么倒下,德国的创业板市场当时倒下有几个原因,上市标准太低,使市场没有信誉了。

  多伦多的证交所创业板时间比较长,上市的企业也不需要盈利,特别是其独特的资本库制度,只需要一个好的点子和一点点的种子资本,就可以通过创业资本薄的形式,很简单,特别适合IT和资源型的企业找一个壳,再把它装进去。这个资本库的形式,最主要的是高素质的团队,只要他稳定了,他在那个团队里,他自己会找到什么样的业务,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技术,把这一点做到了极端,是对人力资源高度的重视。

  目前看,我们的监管,对主板市场的要求有非常显著的创新的努力。目前基本上相对独立,所谓的“四独立”,独立挂牌、独立交易、独立的披露信息、独立的设立指数。可供我们选择的企业太多了,实际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法定资产2000万以上,发行资本不少于3000万,第二个标准是最多一年的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定位定在哪儿,看看我们现有的规则,重点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业务模式新、经营风险高的特点,还要有高成长性。高成长性,企业往往没有资源的约束,企业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浮动特别大,这样才存在生产和销售上,具有规模迅速扩张的规律性。从海外来看,高科技占的比例比较大,不同国家不一样,美国计算机行业在纳斯达克占40%,韩国的电子行业占15%,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各种各样新的企业都有,非常广泛地存在。

  同时创业板因为规模比较小,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所以如果他盲目经营,盲目多元化,会使得投资者根本看不清楚你想干什么。所以我们现在要求上市公司集中有限的资源做一个项目,到底想干什么。筹集的资金只能用于发展主营业务,当然这一点有很多争议,允不允许企业筹集完资金之后转换使用项目。

  对于资金使用是否适当限制也有不少的争论,监管部门之所以希望监控,是因为担心一些中小企业上市之后从来就没见过那么多钱,钱一多,头脑一发热,乱使用募集资金,会扩大市场奉献,你怎么办?所以这是基于中国特定国情,不得不做的前提。

  之所以强调信息披露,是因为创业板必须不能再继续依赖实质性地审核筛选,只要披露真实的信息,把估值的权利交给投资者的同时,投资者需要看的东西就多了,在披露形式上,为了降低发行成本,可以在证监会指定的网站或报刊刊登公告。

  创业板还会设置单独的市场监管体系,可以在监控系统内看到每一个交易账户的交易即时行为。

  创业的风险本来就大,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风险也大,可能他的技术很先进,但是它实际上新模式是不是适应商业应用,可能有风险。所以在讨论的时候,请行业的专家从技术角度做评审,至于这个商业模式能不能运作,这个企业家最清楚,他知道怎么赚钱,所以要把这个权利交给投资者自己。

  创业板的风险高于主板和中小板,赚的钱可能多,赔的钱也可能多。怎么披露呢?在发行风险方面,监管部门提出一个要求,要求我们的上市公司在招股书上非常显要的位置强调创业板特有的风险,大致内容包括:本次股票发行后,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该市场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创业板公司具有业绩不稳定,经营风险高等特点,投资者面临较大的市场波动风险,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及本公司披露的风险因素,审慎作出投资决定。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市场估值也比较难,同时几百倍的市盈率和几倍的市盈率都有,业绩波动很大,韩国的网站前一年下滑65%,第二年增长700%。另外买卖稍微量大一点,买卖行为就可能导致股价非常大幅度的波动,股价操纵也更容易。所以怎么样做一个很好的交易体系,怎么保证它的平稳,同时在发行、审核方面,具体体现创业板规模小、风险大、创新特点强的特点。

  各种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同样一个公司,一个事件,市场怎么看是跟机关审核的主观判断有很大差异的,要尊重市场。我们要增加一些行业专家,因为细分很多,而且委员和主板的发行委员不互相兼任。目前我们发行审核进度比较慢,上报的企业数量多,所以中小板、创业板会面临很大的等待期,创业板如果等待期长的话,可以把企业给等死,而且盘子小,同时,投资者投资创业板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所以他买的是企业成长的预期,专业投资者的判断依赖研究非常高,同时创业板也为PE和VC的推出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也可以吸引大家积极从身边可能合格的企业里面积极投资,鼓励创业,上市之后通过承担风险获得更好的收益。创业板的估值也不容易,例如,至少不太适合相对估值,可比性也不强。

  同时,跟主板相比,创业板对保荐人的要求更大,强化保荐人的尽职等等,要求保荐人出专项意见,你买的这个公司股票,现在需要了解这个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是谁,可能以后还要加一个保荐人是谁。有品牌的、专业水准高的,自然形成积聚。保荐制度也放宽了,主板人规定的是两人共签一单,创业板虽然也是两人共签一单,但是可以根据个别的情况多签一单。

  因为时间关系,一个半小时已经过去了,刚才就讲了已经出台的创业板的规则、国际的经验教训等。我相信创业板的推出会极大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活力,会提供很多新的机会,但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研究者,我们必须要对市场新的规则、市场运作的规律进行很好的把握好,才可以获得满意的成果。我的介绍就到这里,最后再一次祝大家母亲节愉快,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巴教授,他用一双学者和监管者智慧的眼睛给我们介绍了国际上另一块投资市场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提前布局、未雨绸缪的思路。下面进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你问我答,在场的各位如果有问题想与巴教授直接交流请写下来,递给您身边的工作人员。

  提问:巴教授,你好,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您说关于“四高两新”行业是一些创业板的主要选项,我想听听您关于创业板企业上市,有哪些行业您是比较看重的,评审标准能再详细一些吗?我想听听这个,谢谢。

  巴曙松:评审标准还在研究中,但是审核理念一定有重大的转变,少做实质性的审核,到底是不是创新,是市场说了算,这是基于什么样的教训呢?以前搞“双高认证”,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搞到“双高认证”的资格,还是让市场自己决定,如果前面再加一些限制的条件,往往容易增大上市的成本,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

  提问:你好,巴教授,我想请教一下,您对美元和人民币汇率走向的看法。

  巴曙松:汇率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因为全球都在通过大量的货币发行来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是这样,欧洲也开始正式进入量化宽松阶段,利率很低了,只能靠直接的发票子,而且美国出现了大量的赤字货币化。因为现在很多人会说美元会大幅贬值,目前看来,这个条件并不具备。原因,汇率无非是一个货币和另外一个货币的比价关系,美国经济糟,欧洲经济比它更糟。第二,美国经济结构在出现重大的变化,因为它过高的杠杆、过高的覆盖率促使美国人开始存钱增加储蓄,增加储蓄对货币有支持作用,而且全世界都知道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但是短期内确实也不容易改变,巴菲特在5月2号的会上替中国人说了话,中国人那么勤劳,给我们生产了那么多廉价的商品出口到美国,美国人只给他印了一些纸片。但是这个国际货币体系,你说它不合理,短期内似乎还找不到新的替代模式,你说不以美元做主导,短期内也难以大幅改变。所以我大致判断,美元可能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可能,这样就使得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真正进入 “双向波动、小幅升值”的状态。

  提问:你好,巴教授,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小投资者,今天下午您说的都是专业版准备上市前期的很多问题,你说专业版是两个高和六个新,在你们准备推出创业板的信息披露,如何能够更清晰、准确地对我们中小投资者更能掌握实际的业绩问题,能不能尝试解释一下,因为我们一般的投资者对创业板的上市是更感兴趣的,谢谢。

  巴曙松:基于创业板的特点,其信息披露,一定要成本更低,不能给上市公司太高的成本,又要使它容易获得,在披露的频率上可能比中小板的要快,创业板企业对企业投资者的影响,经营导致的影响,降低披露要求,比如你的交易占到总资产的多少比例,主板、中小板的比例可能高一些,创业板可能低一些,所以要把握及时性、有效性,我相信监管部门会充分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制订最为严格的披露方案之一。

  提问:5月8号,温总理在厦门提到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远远不止4万亿,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您是国务院发展中心的金融专家,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的?

  巴曙松:我只是一个研究人员,谈谈自己个人的一点研究心得。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肯定不止4万亿,4万亿是去年11月份公布的,今年1到3月份的信贷投放就有4.58万亿,4万亿只是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把局面稳定住,稳定市场的气氛,接下来政策的关键,应当逐步转向促使经济可持续的复苏,这需要采取很多新的举措,例如我们今天讨论的创业板,我认为本身就是一个刺激措施,看你自己怎么理解。接下来,如果扩大内需,激励市场主导的需求的恢复,怎么样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生活保障,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下一步即将推出的应对危机的办法,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贾海滨)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