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渠道调查:基金“一对多”产品销售的隐忧

2009年09月21日07:4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宇琛

  虽然按照规定,专户“一对多”不能像公募基金那样进行公开的营销活动,但其火爆程度却不输给任何公募产品。

  “一日售罄”、“两日售罄”、“提前结束”、“预约额满”……这些字眼从“一对多”产品获批当天开始,就源源不断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一对多”产品在启动发行后,一直以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奔腾在市场里。俨然已为众多百万富翁抢手货的“一对多”,是否通过发行渠道客观地呈现在投资者眼前?投资者对“一对多”的认识是否足够全面和理性?那些业内曾经不止一次担心过的“营销误导”、“过度宣传”是否真的存在?渠道的营销手段是否恰如其分?本期基金周刊推出渠道调查,披露一个真正的呈现在基金投资者眼前的“一对多”产品。

  “抬轿子”流言再起

  “这其实是一个摆不上台面的事情,但我们觉得,对于基金公司会不会用公募产品帮专户‘抬轿子’,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咨询一对多业务“到底跟公募比有什么优势”时,客户经理终于微笑着将话题触及到了“托底”传闻。而这无疑成为让客人相信专户的业绩表现会高于公募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而从记者走访的情况看来,这样“介绍”专户“一对多”产品的银行渠道绝不至一家。

  那么基金公司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承诺呢?

  “其实真这么做,对基金公司来说,根本就得不偿失。”一家正在发行一对多产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对此明确回应道。

  据悉,证监会在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规范的原则,公平地对待所管理的不同资产,禁止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

  分析人士也表示,利益输送行为一旦被监管部门发现,对基金公司而言将可能是灭顶之灾。因为除了将面临处罚以外,基金公司更将因此面临巨大的声誉危机,其赖以生存的公募业务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没有基民愿意自己的钱被一家做老鼠仓的公司拿去,充当大户的炮灰。

  也正因如此,各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产品的先期介绍上,都强调会在内部设立严格的“防火墙”,通过制度约束、物理隔绝、技术监控等手段,在专户业务和公募业务之间划分严格界限,杜绝违规操作。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诉记者,其实对基金公司不同产品之间互相“抬轿子”的质疑一直都存在,“何止一对多,专户一对一、公募对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之间是不是有利益输送,都一直有各种猜测。”她对记者表示。

  因此,基金公司对此设有严格的防火墙,专户投资部和公募部门的业务和人员都严格区分,“基金公司体制上不允许同一个基金经理又管公募又管专户的情况,基金经理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动力来操作这种事情。”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想象中的“美好”

  而从此前记者在银行走访的情况看来,多数客户经理似乎并不清楚有这样的防火墙存在。想象的成分远远大于实际的了解。

  “用公募托个底,对基金公司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毕竟专户的业绩做好了,对基金经理来说,比公募的好处大得多啊。”一位理财经理直言。

  采访中,多家银行的理财经理向以投资者身份出现的记者暗示,由于一对多产品规模小,重视业绩的基金公司很可能会在旗下公募产品买入某只股票前,让专户抢先进场,以达到抬高专户收益的目的。因此对专户产品的业绩,客户可以更为放心。

  而此前,基金公司提出的分红条款则被用来作为一种业绩“暗示”。从本报接触到的多份产品资料来看,偏股类产品的业绩提成基准在6%-10%之间,偏债类的则普遍在3.5%以下。即,只有当“一对多”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超过上述比例,基金公司才能够有相应比例的提成。

  这成为很多理财经理的推论依据:“一对多”产品的收益率若未能超过相应标准,基金公司将只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而无法进行业绩提成。那么大资产规模的基金公司总能想出办法把收益做好。

  但是,基金公司的人士明确表示,上述收益只是一个分红的“及格线”——绝不代表任何的业绩“保证”。事实上,基金公司正开始反复强调,专户业绩不一定超过公募,专户也不能保证没有亏损。

  显然,对基金公司内部监管力度、以及对潜在的利益输送隐患的质疑将一直存在下去,但是,基金公司的操作越发规范是趋势所在。而作为投资者,若在购买一对多产品时对其抱有公募会为专户“托底”的期待,那无疑将成为误会一场。

  热情蒙蔽双眼

  抛开对基金公司运作模式的“猜想”,具体到产品,一掷百万的投资者们到底了解多少?

  从记者走访的情况看来,市场的热情气氛似乎又开始蒙蔽双眼。

  “很多客人就是看中‘一对多’这个产品类型,还有的就是看基金公司品牌,具体产品的情况并不了解。”交通银行某分行理财经理直言。

  另外,包括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部分银行渠道的客户经理甚至表示,由于名额抢手,有些客人连任何产品资料都没有看到,仅凭公司先期发布的消息就决定预约认购了。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今年5月,关于‘一对多’开闸的批文一下来,就有客人把资金预备好了,准备产品一发就买。这里面有新的增量资金,也有赎回过去买的部分公募产品后的资金。”建设银行某分行财富中心理财经理说。

  而对产品的一知半解,不仅来自投资者本身的原因,也来自相关资料的“简约”,甚至匮乏。

  从记者从银行拿到的多份一对多产品介绍资料来看,不同公司的产品在产品介绍的详略程度上明显参差不齐。

  部分产品如南方灵活配置1号,以及大成灵活配置1号,有着较为详细的说明材料供客户翻阅,产品的特点和要素均可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

  但部分在售的一对多产品提供给客户的资料就相当简略,有的仅有一页A4大小的印刷材料,简单概述基金公司在专户理财上的优势,对于发行的产品本身只字未提。

  虽然按照证监会相关规定,在投资者最终签订合约前,应该看到产品的投资说明书,对该产品资产管理计划、合同主要内容以及投资风险等等有一个详细了解,但事实上,根据渠道反映的情况,客户真正接触到这些详细材料的时间非常短,了解和研究产品特性的过程很是仓促。

  “从银行从基金公司拿到相关材料,到客人最终签署资产管理合同,期间的过程最多只有三天时间。”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介绍,“我们银行也会和基金公司合作组织一些沙龙,请潜在客户来听投研人员介绍产品,但毕竟不可能所有客户都有时间来参加,主要还是靠我们跟他们的一次面对面沟通介绍,最后签订,时间很少。”

  当真“一票难求”?

  自9月1日证监会下发“一对多”产品的批文以来,20多家基金公司的两批“一对多”产品陆续进入市场。后续还将有更多产品发行。但目前从银行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看,供不应求的情况仍然普遍,“满额”、“尽快”已经成为理财经理们的口头禅。

  但是,记者在调查之下发现,预约名额上其实存在着微妙张力。

  投资人数以200户为上限的“一对多”产品,的确存在名额限制,但事实上,名额的灵活度也并非像某些银行说的那样紧俏。

  据了解,每只产品都会分给各销售渠道部分名额,数量视各行业务量而定。有些银行将这些名额直接下发到各分行,根据预约情况统一配给。也就是说,就算A支行表示预约名额已满,B支行却很有可能还存在空余。

  另外,部分银行会根据购买资金是增量资金还是存量资金来决定是否另外申请购买名额。“如果您的资金是从本行以外新调集进来的话,我们会直接向市行申请名额,不受原有份额限制。”一位理财经理介绍。

  最后,即使预约额满也并不代表完全失去购买机会。曾有某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在募集的最后一天,已预约的客人决定放弃,致使最后投资户数未满200户。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与银行理财部门的充分沟通及时了解到。

  “其实,现在‘一对多’的火爆,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头啖汤’效应。接下来会有更多产品发行,这种抢名额的情况肯定会缓解。”上述理财经理认为,作为投资者,目前最应该关心的,恐怕不是怎样才能抢到预约名额,而是衡量清楚现在是不是一个良好的入市时机。

  “一对多就是一个客户分层,对不同阶层的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也许以后,一对多就跟现在的公募基金一样,是个习以为常的产品。我们还是建议客人投资要谨慎,毕竟都是钱啊,又不是橘子皮。”

(责任编辑:姜隆)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