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君是上海某基金公司职员。
某天,他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说,华夏基金要发私募产品了,说华夏基金如何如何好,私募一定也能做得很好。某君一听,知道是骗子。就问对方:你知道我是谁吗?对方问:您是哪位?某君大声嚷嚷道:“俺是范勇宏!”对方立即悻悻地挂掉电话。
提及华夏基金,基民会第一个想起王亚伟,但业内的人,第一个想起的,是总经理范勇宏。
“范勇宏就是华夏基金的一张名片。华夏基金的风格就是范勇宏的风格,华夏基金的个性,就是范勇宏的个性。”某君对《基金观察》解释道。
这个小小的例子告诉我们,基金公司老总,往往是基金公司灵魂人物,他的背景、个性、管理风格等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基金公司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对基金的业绩产生影响。
《基金观察》对60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背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找出他们的背景与其管理风格以及行业地位之间的某种关联。
下海官员钟爱基金业
10年前,老十家基金公司相继成立。当时,总经理多是券商和官方(即证监会、交易所等相关单位)背景。经过10年发展,基金公司已有60家,基金老总的出身也开始多元化。
《基金观察》对60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背景做分析,发现基金老总仍然以券商“出身”最多,达21位,占比35%。这与预期相吻合。
除券商外,其他背景按人数排名依次是:官方背景16人,占比26.66%;外资“空降兵”11人,占比18.33%;信托背景7人,占比11.67%;银行系统3人,占比5%;其他2人,占3.33%。
可以看出,官方、券商、信托、外资4个背景出身的老总,共分基金业天下,达55人之多,占整个基金行业老总数量91.66%。
正常理解,基金老总多出于券商系,是再自然不过之事。因为早期不少基金公司是由券商出资参与组建而成。最典型如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都是由广发证券参股建立,同属广发系旗下。
除券商系外,“官方”老总人数众多,也并非没有原因。《基金观察》发现,官方老总主要来自证监会和交易所。这两大机构都充当着证券市场监管者的角色,与基金公司联系相当紧密,为官员下海到基金公司,提供天然条件。
据说有一次,证监会某官员正在会里开会。此时,南方某家基金公司老总正好打来电话。虽然得知该官员开会,但该老总仍然要求他先听完自己的电话,再去开会。传说中的这位老总正是前证监会官员,与当时在任的证监会官员过从甚密。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25名前证监会系统官员(以中层官员为主)任职于基金公司。这一数字,比进入券商的人数多3倍。
官方系份额多、券商系业绩好
出身官方系统和券商系统的老总,是基金业资历最深、任职时间最长的高管队伍。基于这个原因,很容易解释,这两个背景的老总们,在基金业界,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
《基金观察》统计显示,队伍最庞大的券商老总,掌管份额最多,占基金业总份额37.99%。其次是官方系统老总,掌管目前34.87%的基金份额。外资和信托老总,分别掌管12.79%和9.08%份额。其余5位老总,仅掌管略微超过5%的基金份额。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官方和券商背景的老总,当之无愧成为基金业当前的霸主。
虽然,券商老总在人数和掌管的总份额上占优,但是,在人均管理份额上,却处于落后。
经统计,人均管理份额最多的老总是16名“官方”背景的老总,达502亿,比第二位的券商老总人均份额多了近100亿,后者为417亿。“官方”老总是基金业内当之无愧最为财大气粗的老总。
不仅如此,在份额排名前5的公司中,3家由“官方”背景高管领导,分别是博时基金肖风、南方基金高良玉和大成基金于华。
“官方”老总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管理规模上。在产品创新方面,“官方”老总领导的公司,常常也能获得诸多第一。例如,南方基金发行了国内第一只股票类的QDII基金,大成基金(总经理于华曾任职交易所)发行了国内第一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
“官方”老总和券商老总可谓各有所长,前者在份额上处于领导地位,后者,则是以业绩见长。
《基金观察》对最近三年和最近两年业绩排名处于前1/4的偏股型基金作过统计,结果发现,券商老总业绩一直领先行业。
满三年的偏股型基金共93只,排名前1/4的有23只。其中,券商老总所掌门的公司,达14只,占61%的绝对优势。“官方”老总和外资老总分别只有6只和3只。
满两年的偏股型基金共144只,排名前1/4的有36只。其中,券商老总所掌门的公司,占了19只,占比53%。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然增长,优势无法撼动。“官方”老总管理的基金有10只,比三年期基金增加4只,外资老总管理的则有5只,增加了2只。
无论是运作满三年还是满两年的基金,排名前1/4均以券商老总管理的数量最多,而且均超过半数。显示出券商老总在创造业绩方面的强劲实力能力。近两年最“红”的公司华夏基金,其老总范勇宏就出身于华夏证券,是典型的券商背景老总。
| |
银行、外资老总后发制人
7月份,指数在2800点徘徊,市场信心极度低迷。在这样绝望的气氛下,有一家公司,居然募集了68亿新基金,成为今年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型基金。这就是基金业最年轻的一位成员——农银汇理。
农银汇理,顾名思义,是农行参股的公司,其老总许红波,1998年开始在中国农业银行工作,历任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开发部、机构业务部副总经理,总行总经理级干部。
银行系基金是2005年中才诞生的新基金派系,银行系老总也随即崭露头角。目前,来自银行的基金老总有3位,除许红波外,还有工银瑞信的郭特华和建信基金的孙志晨。他们分别来自相应的商业银行系统。
所谓“背靠大树好剩凉”,用在银行背景的老总身上,最为贴切。农银汇理发行新基金,不过是其中一个体现而已。银行老总虽然数量不多,但掌握的份额迅速上升,3位银行系老总人均管理份额达328亿,排在“官方”老总和券商老总之后,名列第3。出身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老总,群体虽不大,但个体却拥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同样作为老总队伍中的新生代,随2003年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国联安诞生以来,合资基金数量不断增加,外资背景的老总数量也与日俱增。
目前外资背景的老总共11人,是老总中的第3大群体。这11人无一例外地全部曾任职于合资公司,而且多数是近几年成立的新合资公司。
从人均管理份额看,外资老总人均仅268亿,排名相当落后。然而,在外资高管的领导下,一批外资公司的表现却可圈可点。上投摩根、景顺长城是典型的合资公司。两公司自成立以后,业绩一直保持在中上游,在行业内名气不错。
此外,近年合资公司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思路,为基金行业带来新鲜血液。上投摩根基金发行第一只亚太QDII,汇丰晋信基金发行国内第一只生命周期基金,金元比联基金,则是第一家提出专注于“保本和结构化产品的公司”。在加速基金行业国际化的道路上,外资基金,有一定优势。
4大“派”华山论剑
“官方”派
红筹股稳居龙头
兵器:财大气粗
秘笈:人脉资源
代表人物:南方基金高良玉,汇添富基金林利军
今年4月,中投公司与美国私募基金JC·弗劳尔斯公司签下委托投资第一单。JC的董事总经理叫宣昌能,曾任证监会规划委委员和机构监管部副主任。业界猜测,JC·弗劳尔斯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与宣能昌的加盟不无关系。
连老外都如此钟爱有官司方背景的人才,何况是国内机构。
在基金业,“官方”老总凭借其在相关部门的工作经验,享有丰富人脉资源。在“官方”老总的领导下,不少基金公司一直在行业内保持第一梯队的地位,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大成基金等都是如此。
| |
券商派
绩优股实力取胜
兵器:投资能力
秘笈:实战经验
代表人物:华夏基金范勇宏、易方达基金叶俊英
有人说,华夏系基金风格比较“野”,也有人说,华宝兴业基金换手太高。然而谁都不能否认,近几年,这些公司成功地战胜了市场,而且战胜了同行。在两年和三年排名前1/4的基金中,华夏基金分别占6个和4个席位,华宝兴业则占据了3个和2个席位。
券商老总是“土鳖”,主要优势是从实战成长而来,深谙市场之道,他们领导的公司投资能力相对突出。
| |
银行派
成长股异军突起
兵器:渠道通畅
秘笈:网点众多
代表人物:工银瑞信郭特华
并非所有的银行系基金公司老总都由银行官员担任。比如浦银安盛老总刘斐女士,就并非出身浦发银行。其他3位银行背景公司的老总均出自于股东银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4大行参股基金公司,作为大股东,牢牢掌握管理大权。想想4大行在中国有多少个网点吧,就知道,银行背景老总为什么人均管理份额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超过外资系老总了。
不过,银行系老总并非只知道做大规模。事实上,这3家公司也属于合资公司,同样具备合资公司的优势。在运作满两年的绩优基金中,2005年才成立的工银瑞信已取得了一个席位。银行系老总的业绩也在逐渐崛起当中。
| |
外资派
潜力股前途无量
兵器:海外经验
秘笈:洋为中用
代表人物:上投摩根基金王鸿嫔
中国人对海外兵团,向来是又爱又恨。他们一方面喜欢外资老总丰富的国际投资经理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为他们不够本土化感到郁闷。
经过5年时间,海外兵团已经逐渐打出了江山,以上投摩根基金为代表的合资公司,在业绩上已暂露头角。
除此之外,海外兵团更重视投资者教育,这不仅提升基金行业的服务素质,是最要的,还是让基民真正感受到“顾客就是上帝”。上投王鸿嫔带来的台湾式营销术就是个中经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