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是全球金融市场惨烈下跌的一周,使得国内QDII遭遇重挫,其中银行代销的境外基金跌幅尤其惨烈,不少产品在过去4周时间里,跌幅超过了30%。
如果进行仔细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不同产品表现差异很大。
在过去将近一个月的大跌行情中,无论是基金系的QDII产品,还是银行系的QDII产品,都呈现一个明显的特征:新基金普遍抗跌,而老产品则跌幅居前。
老基金比新基金进取
自9月12日至10月10日,9只每日公布净值的QDII基金,平均跌幅为17.94%,其中跌幅最大的为工银瑞信全球QDII,跌幅为26.92%;跌幅最小的为交银环球精选QDII和海富通中国海外QDII,跌幅仅为3.11%和8.26%。两只跌幅最小的基金均为最新成立的基金;而老基金则跌幅较深,几乎所有在去年成立的老基金在过去一个月里跌幅都超过了20%。
一般而言,在牛市中,由于老基金仓位较重,新基金需要一定的时间建仓,因而老基金比新基金进取;而在熊市中,老基金往往因仓位较重而深度被套,而新基金则因手中持有大量现金而防御性较强。
在银行系QDII产品中,中资银行推出的产品明显抗跌,而外资银行代销的境外基金则损失惨重。
自9月12日至10月10日,在汇丰银行每日公布净值的20只海外基金,平均跌幅为24.22%;东亚银行20只基金宝产品的平均跌幅也超20%。无论是汇丰银行的产品,还是东亚银行的基金宝,跌幅最大的均为具有新兴市场概念或者资源概念的基金,如汇丰同时具有资源概念和新兴市场概念的贝莱德拉丁美洲基金A2类单位(USD),在过去4周时间里跌幅达到46%;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跌幅也达41.1%。又如东亚银行跌幅最大的拉丁美洲基金,跌幅超过了40%。此外,具有资源概念的东亚环宇资源基金的跌幅也达35.7%。
单一基金型产品跌幅最惨
不过,即使概念相同,不同产品收益差异却非常大,如同时具有资源概念的QDII基金,贝莱德矿业基金跌幅达37.2%;施罗德商品基金的跌幅却只有13.6%,施罗德金属基金AACC类份额跌幅则只有7.7%,显得非常抗跌。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一方面与境外投资者的管理水平有关,从近期的表现看,施罗德的管理水平明显高于贝莱德。
另一方面也与投资方式有关,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主要投资矿业及金属公司的股权权证,在过去一个月里,不仅金属价格大跌,金属指数下跌了12.3%,给该基金带来双重打击。而施罗德商品基金,却通过期货,直接投资于农业、能源、金属等64只商品,因此所受打击较小。
在银行系QDII产品中,卖得最多的是代销的境外基金产品,如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均发售了20只以上的产品,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发售了数款该类产品。然而此次市场下跌过程中,跌得最惨的也是这些境外基金产品。如上述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跌幅超过30%的产品,均是此类产品。
又如中信银行的产品,截至9月18日,在其9款QDII产品中,亏损介于30%~40%的2款,介于40%~50%的3款,超过50%的3款,这3款QDII产品的挂钩标的为霸菱香港中国基金。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理财研究所在其报告中指出,中信银行亏损最为严重的3款QDII产品与汇丰银行的QDII产品结构设计如出一辙,银行用募集的资金购买海外票据资产,票据的挂钩标的为某类单一境外基金。
银行对境外产品只代销
据本报记者观察,在这些产品的运作中,银行只起代销的作用,并不进行主动管理,产品的业绩完全取决于境外基金的投资管理的能力。
而一些银行进行主动管理的产品,则相对抗跌,如中行的中银稳健增长,在过去一个月里跌幅仅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