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基金合并案又进一步——
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的合并案临近收尾,已进入人员调配阶段。
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的合并案虽然临近收尾,但是,二者强强联合,融合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抛开两家公司的文化差异不谈,即便是利害冲突的碰撞也是在所难免的。
日前,华夏基金发布的两则基金经理变动公告颇为引人注目,公告显示,并入华夏基金的原中信基金旗下的两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更。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变动很可能仅是权宜之计,随着中信旗下基金的交接工作的展开,随着合并工作的进行,原中信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可能会有人选择离开。
中信两基金经理变更
公告显示,华夏基金聘任李广云为中信稳定双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聘任郑煜为中信红利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二人均于2009年2月4日起任职。公告同时显示,李广云自2007年7月12日起任职中信现金优势基金经理,而郑煜曾任中信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2006年8月11日起任职中信经典配置基金经理。
另据了解,中信红利精选现任基金经理还有孙建波和赵航二人,中信稳定双利基金经理为张国强。也就是说,中信红利精选目前由3个基金经理同时掌管,而中信稳定双利目前也有2个基金经理担纲。
Wind统计数据显示,中信稳定双利2008年收益率达12.73%,在债券基金中排名第二;货币基金中信现金优势2008年收益率为4.71%,夺得2008年货币基金业绩冠军。
此次变动仅是一时之举?
对于中信两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信稳定双利尚可看做是采用双基金经理制进行基金管理,那么,中信红利精选由3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着实令人迷惑了。
对此,华夏基金方面仅表示,在合并期间,公司的一切将以基金的平稳操作、各项业务顺利交接为主,而对于中信两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未给予过多解释。而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中信红利精选和中信稳定双利的“多基金经理制”只是一时之举,随着合并工作的进行,两只基金的现任基金经理中会有人离开,甚至是离开公司。
此外,坊间传闻华夏基金可能将中信现金优势与自家的货币基金进行合并。对此,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还没有两只基金合并到一起的先例,由于两基金合并工作、法律程序极为繁杂,即便有此打算,也不是一两年之内能够实现的事情。
合并之路不好走
华夏基金、中信基金两家基金强强合并,注定是一场“艰辛”且漫长的“结合”。
据了解,在两家基金拟合并初期,中信证券对于采取何种方案合并就困扰数月之久,当时,市场在猜测中不断上演“象吞蛇、蛇吞象”之争。毕竟,华夏基金虽实力雄厚,但其真正面对的是中信基金背后强势的中信证券。
2006年9月,中信证券便已全资控股华夏基金,但直到2007年底,中信证券董事会才通过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的议案。8个月后,华夏、中信两基金公司发公告拟进行合并,而时至今年年初,两家基金合并事宜才终获实质性进展。
业内人士指出,华夏基金作为业内龙头,多年已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中信基金秉承了中信证券的强势文化,两家公司管理风格迥异,能否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还需拭目以待。
对于两家公司合并的具体事宜,据此前坊间传闻,华夏基金计划整合中信基金的投研和市场力量,设立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合并后新华夏的非公募资产管理业务,但这一计划也存在很大变数。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华夏基金共管理19只基金,中信4只基金并入后,华夏基金管理基金总数达到23只,管理资产规模上2000亿元。
链接
华夏、中信合并大事记
国内基金业首例并购案——华夏基金、中信基金合并案,源于双方共同大股东中信证券对证监会“一参一控”原则的遵守。
根据“一参一控”原则,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
2007年9月份,中信证券受让中国科技证券所持的3.55%华夏基金股权以及西南证券所持的35.225%华夏基金股权后,手中持有华夏基金100%的股权,同时,中信证券还持有中信基金100%股权,全资控股两家基金公司,违背了证监会“一参一控”的原则。因此,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的合并势在必行。
2007年12月26日,中信证券公告董事会决议通过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
2008年8月9日,华夏基金和中信基金同时发公告拟进行合并。
2009年1月12日,中信基金旗下的四只基金管理人已经全部变更为华夏基金。
每经记者 别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