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600030.SH)自营投资业务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坚守的保守策略或将转向。
7月28日,多家专业财经网站传出消息,前南方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王宏远即将加盟中信证券。
“我不清楚这个事情。
当日晚间时分,记者从多位与王宏远相熟的券业、基金高层人士处证实,目前,王宏远确已决定加盟中信证券自营部门。
“具体会担任什么职务,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王经过多方考虑后,最终接受中信证券‘招抚’。”与记者交流时,与王相熟多年的一位券商自营业务负责人表示。
补强自营短板
作为国内券业龙头,中信证券2008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在经纪业务、股票承销、债券承销、股票销售交易、债券销售交易、基金管理、研究和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公司均已排名第一。
不过,中信证券自营业务始终未能排在行业前列,这与公司其他业务表现出来的“领军”角色明显不符。
中信证券披露的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减少17亿多元,同比下降86.28%,成为公司当期利润下降的主因。
5月25日,中信证券召开的2008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与会股东对公司一季度自营业务状况提出了激烈的意见。
数位参会股东认为,中信证券一季度的表现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自营风格过于保守,导致市场复苏时,手握400亿元的中信证券没能大级别反弹行情中获得收益。
实际上,这不是中信自营部门首次遭受股东非议。
“作为三大传统业务,自营的确是风险较大,但券商就是管理风险的,你们总拿风险来说事是不行的。现在的问题是,大家给了数百亿现金,可现在它们却躺在账上吃银行利息。”去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召开的200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两位来自烟台的投资者如此抱怨。
“2007年大牛市的洗礼以来,自营这块短板,逐渐成为公司经营层面需要解决的急迫难题。”7月28日,接近中信证券高层的一位权威人士告诉记者,中信证券“招抚”王宏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提高公司自营业务的投资收益。
今年4月18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王宏远因个人原因辞去副总职务。
资料显示,王宏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曾任职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有限公司,1998年4月进入南方基金,历任研究员、投资部副总监(主持工作)、投资总监、副总经理。
任职南方基金期间,王先后担任天元、开元和南方稳健成长的基金经理。
“过去10年来,王宏远陪伴南方基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可以说贡献了最美好的一段青春。”与本报记者交流时,一位与王几乎同时间进入公募基金业的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10多年的公募基金生涯证明,他已是市场的优秀投资家。
券、基人才流动“轮回”
作为近年来公募基金业的“大佬”之一,从南方基金辞职的王宏远究竟转向何方,备受瞩目。
“王辞职后,即便在南方基金内部,当时多数人认为,王宏远也会选择转投私募行业。”上述券商自营业务负责人指出。
2007年前后,面对火爆的市场,以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吕俊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投资总监,拉开了公募转道私募的风潮。
据《财经网》消息,从南方基金离职后的王宏远并没有很快投入工作,而是选择旅游散心。
“一开始,当我听说他要转投中信时,心里非常纳闷。但仔细想来,这合乎常理,毕竟,每个人每个阶段要的东西都不一样。”上述券商自营业务负责人说。
实际上,作为晚于券商成长起来的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券商自营部门及研究部门的许多人士,纷纷选择投投公募基金行业。
“2005年前后,以收取管理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公募基金,逐渐成为整个资本市场领域盈利最稳健的机构,与依赖靠天吃饭的‘老大哥’券商相比,公募基金业无疑具有强大吸引力。”该负责人认为。
但是,2007年8月,吕俊辞职引发的震动,让中国公募基金业的一些固有顽疾抛上台面。
“目前,以华夏、博时、南方为代表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早已轻松突破千亿,很多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的阶段性个人梦想随之实现,公募基金制度性缺陷被放大。”上述与王几乎同时进入公募基金业的资深市场人士认为,公募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转投私募的风潮,的确让部分人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不过,私募业存在的政策风险,注定不是每个投资人的人生新方向。
“这一次,王选择从公募回流至券商,代表的是新市场环境下,公募基金投资高手们转型的新方向。”该人士认为,券商经过增资扩股和上市融资后,资本实力明显提高。“我相信,王之后,应该还会有其他公募基金高手转向券商,寻求新的职业发展。”
“大家都知道,私募如果做不好容易搞成非法集资。”该人士指出,尽管仍有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寻求转向私募,但想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做投资,还是“应该到专业的地方干专业的事情”。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