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数十次基金公司与渠道和持有人的交流会,作为一家后起的中小基金,华商基金交流会的现场却令记者难以忘却。这家在银河证券统计的上半年基金公司综合绩效排名中荣登榜首的基金业新锐,旗下分别于前年、去年和今年成立三只产品,排名全部进入同类型产品前五名,被业内人士直称"罕见"。
"华商基金是小公司,跟大牌公司相比,我怎么能长期相信你?你的业绩如果仅仅是昙花一现,如何值得托付?"这位持有人近乎尖锐的提问相信代表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华商基金市场部负责人看来对此类问题有所准备:"基金业从1998年开始,从最初的10家到现在的60家,十几年来每一家都是从小做大。我们虽然是新公司,但从业人员都是市场的老人,新瓶装旧酒。投资业绩,由人的智力决定。通过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制度,小公司照样跑得好,跑得快。"
事实上,基金公司长期运作业绩,归根到底是由公司治理、投研流程、专业素养、风控体系、团队协作等要素构成,有的要素立竿见影,有的则潜移默化,发挥无形而决定性的作用。年轻新锐的基金公司,的确不具备老公司强大的品牌和市场号召力,但只要紧紧抓住决定公司长期发展的几大要素,完全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构建比较成熟的治理和营运架构,甚至依靠没有历史阻力和沉疴顽疾的后发优势,在整体业绩上超越前辈。那些有幸与此类基金公司共同成长的持有人,便能分享此阶段持有相关产品带来的丰厚回报。
而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治理和投研绩效的可持续性。这的确是新锐基金公司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而同时也是老牌公司长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华商基金并不隐晦产品成立以来运作的各方面教训,并不断从自身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有助长期发展的要素,并充分吸收业内前辈及同龄新锐的成长经验,避免成为"流星公司"或只红一时的"暴发户"。事实上,不断有老牌公司投研人员加入华商,证实了华商不断成熟完善的管理与运营平台的吸引力。
"听了今天的演讲,我觉得华商基金的投资让我放心。但我有另一个担心,那就是基金经理干一段就走了怎么办?"面对这个很自然也很要害的问题,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之一的庄涛回答:"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我一个人。我会在,我的团队也会在。"在会场响起的热烈掌声中,华商基金高管告诉记者,公司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与社会品牌的由内到外的系列流程再造正在进行中,有信心让华商基金"诚为本,智慧创造财富"的文化内涵为更多人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华商基金下半年策略报告会纪实
立秋前后,云高气爽,全国数大城市迎来了华商基金的下半年策略报告会。作为银河证券统计的上半年综合绩效排名第一的基金公司,华商基金对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的预期,以及对各行业板块的研判,自然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与投资者的关注。而华商基金今年以来在业内的脱颖而出,更引发了各界深入的观察思考。
庄涛
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华商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CFA
胡志光
华商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统计学博士
分享盛世成长 跟踪转势信号
回顾我从事A股投资的十多年,有一个重要规律:不论涨跌,都会超越预期。华商盛世成长基金在去年三季度刚发行时市场极度悲观,到现在却实现戏剧性大转折。A股还会面临一轮升势,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看到基本面超过预期地恢复。出口已有改善迹象,内需则以房地产增速为代表。巴菲特曾说,任何泡沫的初始阶段,都有坚实的基础,到后面才成了泡沫。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阶段,坚实基础就是中国经济超预期的强势增长。加上流动性的宽松,只要不出现大的系统性危机,今后数年我国宏观经济会保持稳定和健康。
多数经济学家不认为明年会产生严重通胀。央行仍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间有微调信号,但立刻又给了正面解释。股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强大的流动性。目前上证A股市盈率约30倍,市场预期明年企业盈利从下降转变为利润增长25%到30%,这也巩固了股市向上的趋势。因此虽然目前指数已翻番,但仍在合理位置。只要政策面不变化,流动性不降低,股市还有上涨动力。
由于宽松的流动性,每天交易量超过3000亿,千军万马杀进股市,会将所有的估值洼地填平。而盈利弹性比较大的产业,更会得到资金青睐,例如金融、地产、煤炭、钢铁。观察钢铁行业就可以理解A股市场的上涨:今年投资增速达到37%,对钢材的需求突然爆发性增长,钢铁企业上半年还亏损,6月就出现反转,到了7月,钢铁企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好过的日子。大家想象不到金融危机影响如此深重,但国内若干行业状况却如此火爆。美国的经济数据也有超预期增长的趋势,导致大宗商品暴涨,中国原材料价格随之上涨,煤炭、新能源股票也上涨,然后传导给中游行业,CPI转正又会使银行股上涨。
推动市场上涨有三个因素,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必须要共震才会形成牛市,有一条不行就不是牛市,或者是平行市,如果三个因素都下降的话,就是大熊市。假设股指上升到4000点,日均交易量可能达到4000亿元,印花税全年流出量2500亿元,IPO按全球第二位的资本市场一年发行4000亿元计算,再加上一年后大小非减持3000亿元,这样一年可能净流出量达到上万亿元。如果又出台紧缩政策,对市场的冲击就很大了。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在市场热情极度高涨时继续做多,同时密切关注政策面和资金面的转变,规避市场下跌带来的损失。
今明增长乐观 关注调控方式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从去年11月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投放力度,出台刺激消费者买房买车的优惠政策,并从春节前后陆续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在经济政策刺激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增速6.1%,二季度恢复到7.9%。我们认为充裕的流动性为经济复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从2008年4月开始,每个月新增贷款规模逐渐加大,充裕的流动性在工业生产投资、消费等诸多方面开始体现效果,也使大宗商品、房地产、股票等各类资产价格逐渐上升。
我们认为下半年的投资会略有回落。贷款增速下半年会回落,因此地方投资会有所下降。消费会基本保持稳定,但房地产和汽车的政策下半年会减弱。出口第四季度同比会回升,因为去年第四季度出口基数太低。CPI和PPI在第四季度都有可能增强。GDP增速还会保持每个季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一季度6.1%,第二季度是7.9%,我们判断第三季度可能是9%左右,第四季度会偏高,达到10.4%左右。由于4万亿元都是在今年落实的,因此投资增速明年还会持续,但增幅会有所回落。但明年消费价格指数会上升,明年的消费增速可能要比今年有明显提高。随着美国经济的启稳,我国进出口都会上升,工业增加值也因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而上升,明年CPI和PPI的增速约在3%左右。明年新增贷款规模约在6万亿元。今年和明年GDP增速约分别为8.3%和9%。
面对此轮金融危机,美国所做的是去杠杆化,降低债务,提高储蓄率。我们则一方面要平衡进出口,降低贸易顺差,另一方面要平衡投资和消费,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减税和完善社保体系保障民生,并寻找新的消费热点。
根据经验,管理层宏观调控的工具有四个方面。一是公开市场操作,在银行间买卖政府债券;二是窗口市场,央行指导商业银行的信贷力度;三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四是调整利率。第三和第四点是比较严厉的调控,今年底和明年初有可能使用。对于股市,调整印花税的可能不大,更有可能通过控制IPO数量和规模等方式释放信号。
梁永强
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华商基金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
在复苏背景下抓住新趋势新机遇
华商盛世成长基金于去年9月底成立,近一年中经历了市场的起起伏伏。市场在争议和犹豫中不断向上走,在此过程中,每个机构或者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具备预见性,但我们尽量能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分享这段行情。
下半年有两大主题,一是经济复苏,二是结构调整,我主要围绕两个讲。近期大家对流动性的变化有所担心,或者联想到2007年的"5.30"行情。其实有本质不同。"5.30"的经济持续高增长背景是很难持续的,因为各方面都有瓶颈,因此向下的概率很大,需要谨慎;而目前是经济危机后的调整期,缓慢爬坡,行业盈利和经济整体向好的概率很大,并且不断得到事实支撑。从政策方向看,流动性在未来可能增速下降,但我觉得不用特别担心,因为除了信贷创造的流动性,还有外资流入和居民储蓄向股市搬家创造的流动性,现在慢慢可以看到。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的流动性至少不会对整个市场起到反作用。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政府投资很大,现在更关注投资的可持续性。下一阶段启动投资最重要的环节是房地产,因为其产业链很长,我们已注意到各大地产商正酝酿新增开工;消费领域稳步回升,城市比较突出主要是房产和汽车,农村伴随汽车和家电下乡也出现积极变化;出口复苏相对慢,近期看不到贡献。至于大家关心的通胀,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还是看不到,因为CPI三季度会到最低点,今年基数整体很低。总之,随着宏观经济和公司业绩不断好转,我们对下半年依然看好。
考察市场估值,我们看到最低是在去年11月,整体市盈率在14.17倍,2007年10月则超过70倍,上周末的数据是31.65倍左右。虽然不算低,但我觉得不用特别担心。从整个历史看,合理的估值区间大约为25到30倍。任何一个市场或者任何一个系统,像钟摆一样,不会在中间位置停下来,肯定会过头,到了较远位置再拉回来。目前仍然处于经济复苏的向上周期,短期还看不到钟摆的顶点。
我们对下半年提炼了三个主题,第一是经济继续复苏,第二是流动性仍然充裕,第三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中国正从高耗能、不利环境的粗放式增长转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而复苏主题主要考察行业受益程度,我们选择金融、地产、煤炭、钢铁、大宗原材料等作为配置重点。流动性主题即通胀预期造成资产价格上涨。
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很明确,即从外需转向内需,从投资转向消费。消费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城市以房产和汽车为主导,并衍生到装修、家电等行业,农村不存在房地产投资,消费重点关注小排量汽车和家电下乡。
至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二是节能环保领域的机会。上半年的新能源行情类似2000年的网络股行情,形成一定程度的泡沫,但一段时间后,会有生存、发展和淘汰,正如很多网络公司消失了,但互联网却深深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的低碳经济,类似于当时的互联网。未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会与低碳发生很大的关联,比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会慢慢进入实际生活,环保、节能领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观念也会方兴未艾。其间必然会产生巨人公司,我们需要把握方向,进行科学筛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