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基金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多只新基金的密集发行,基金经理的人才荒日益严重。基金公司该如何应对?记者采访多家基金公司发现,相比可以直接上岗的外部聘用,基金公司更多地选择内生性培养。
万家基金总经理李振伟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基金经理的人才选择,公司虽然是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法相结合,但是更加侧重内部培养。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项廷锋亦对CBN记者表示,公司的内部培养是基金经理的主要来源。他表示,各家基金公司的投资风格,各个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都是有差异的。而选择人才时更多地需要跟公司的投资理念相契合,所以会导致从外部引进人才之后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进行投资理念、操作风格上的磨合,无形中增加了成本。“虽然内部培养的成本比较高,周期也比较长,但是对公司的理念理解得更为深刻。”项廷锋表示,“同时可以增加公司员工的忠诚度。”
不仅是各家基金公司倾向于内生性培养,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培养路径也是大同小异。
项廷锋向记者表示:“培养路径其实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从公司的研究部里选拔一些优秀的研究员进行培养。”按照项廷锋的描述,研究员一般分为三个级别,即助理研究员、一般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当做到高级研究员,经过沟通之后就会适当转岗做投资,最终培养成基金经理。”项廷锋称,经过一些模拟组合,对市场的判断及宏观经济、行业等研究成果的考评之后,这些高级研究员会被任命为基金经理助理。
“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一只基金会配备一个老基金经理,加一个基金经理助理。”项廷锋称,在合作管理半年或者一年之后,考察其管理投资的能力,最终升级为基金经理。
记者采访后发现,在基金公司内部培养基金经理的模式中,几乎人员来源主要都是公司的研究部。“因为研究部的员工对市场、对宏观经济以及行业的了解程度都相对较高,比较容易成就基金经理。”沪上某基金公司高层对CBN记者表示。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乐嘉庆则对记者表示,虽然多数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人才库都是从研究部选拔,但是也有一些相对开放的基金公司会适当地从其他部门选取人才,甚至包括市场部的员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