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如果很不幸地买到一只业绩极差的基金,除了向基金公司打电话抱怨、在论坛里发发牢骚,甚至骂一骂基金经理让自己心里好受点之外,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赎回了。
当然,也许有投资者愿意给基金经理多一些时间和机会,期待基金的业绩能有所好转而暂时选择留下。
在网上各大论坛里,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对基金业绩不满的投资者“呼吁”,要撤掉某某基金经理——投资者当然无法干涉基金公司的内部事务;但事实上,基金公司也不会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理。
内地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都非常严格,甚至苛刻。大部分公司的考核以相对排名为主,考核期则为一年。我们不难发现,每到年初,基金公司都会将旗下基金的基金经理来个大换班,一些业绩排名靠后的基金经理被撤换下来,“贬”为研究员,甚至被公司辞退,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则暂时坐稳。
而如果基金业绩实在是差得离谱,比如,在大盘整体上涨的时候,基金净值不涨反跌,基金经理可能就要提前“下课”了。
更换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第一时间想到的对策。遗憾的是,这种更换,并不一定能带来基金业绩的提高。据广州证券基金研究员王丽萍统计测算,基金公司更换基金经理后,基金业绩的改善并不显著。
如此,基金公司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转型。
基金的业绩差,除了基金经理个人投资水平不高是一方面原因以外,基金合同中对投资范围过于严格的限定也是另一方面原因。换言之,也许基金公司要为“在不恰当的时间推出不恰当的基金产品”负责。
2007年9月,博时、诺安和南方旗下的中短债基金先后转型为普通债券型基金。在转型前,中短债基金的收益几乎与货币市场基金相当,而在当时IPO重启的大环境下,这一细分产品的定位极为尴尬。在转型后,这些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对象得以扩大,可以参与新股申购和可转债投资,组合久期3年的限制也已取消。基金收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曾向CBN记者坦言,在现在的市场上,根本不需要过于细分的产品。无论A股市场的发展,还是基金业的发展,都还没有到需要细分基金产品的程度。如果有基金公司推出投资范围过于狭窄的主题式基金,从一开始就注定它将是失败的。
所以,那些旗下有基金业绩持续不佳的基金公司,应该深刻反思一下了:基金产品的定位是不是合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许该考虑一下转型的问题。当然,这一决定还需要得到基金持有人大会的同意。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