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质疑基金经理这个群体头上的光环,除了他们自己。
2009年的初夏,阳光逐渐变得浓烈起来。A股市场如火如荼的行情,如同即将进入7月的骄阳一般,同样轰轰烈烈地延续着。2008年饱受基民指责的基金经理们,披着阳光匆匆赶路的同时,头上那曾因为市场大跌而暗淡的光环,又重新开始点亮。
即使对于专业从事投研的人来说,基金经理也是一份不错的职业。虽然无从验证,但是口耳相传中这个职业拥有上百万的年薪也似乎是“铁板钉钉”。
虽然基金经理不能炒股,但是一旦“功成身退”发行私募,凭借以往的基金经理的头衔似乎同样也可以一呼百应再战江湖。
然而,这并不能代表全部。2007年A股市场的大跌,就已经见证了这个群体的焦虑。即使是从A股市场起航算起,A股市场迄今也仅仅只有20年的时间。基金经理这个群体的发展,则来得要更晚一些。2008年市场的大跌,让这个群体备受投资者诟病,从过于年轻没有足够的经验管理庞大的资产,到频繁跳槽耐不住寂寞,基金经理几乎每一个层面都被拿到放大镜下由投资者挑疵。
除了投资层面,投资者对于基金经理的道德质疑也一直存在。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而言,在股市尚未完全成为经济的晴雨表之前,资金对于市场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而掌管着庞大资金的基金经理们,往往就成为人们最先关注的对象。曾经的唐建“老鼠仓”事件,在提醒人们对于基金经理高薪激励是不是足够的同时,也使投资者重新审视这个群体的道德水准,更多的约束机制被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这些恐怕也是一个无形的压力。
未老先衰,几乎成为每一个基金经理对于自己的评价。基金经理频繁跳槽事件的发生,或许不仅仅是基金经理们追求更高的收益。这个职业所产生的压力也许才是他们频繁出走、从事私募或者其他工作的重要原因。毕竟无论是从关注度,还是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来说,私募基金都要小得多。
也许正如一位基金经理所说的那样:“我们是吃青春饭的。”青春可以换回金钱、光环和荣耀,但是却无法换回巨大压力下逐渐逝去的年华。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