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施罗德专户投资部总经理赵枫表示,再杠杆化或支持中国提前步出调整。
两会期间,总理再次强调了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支出拉动投资,通过内需的增长抵御全球经济调整对我国的冲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不仅在全球制造业举足轻重,中国需求的变化也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析的重点,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需求成为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信心来源和推动力。分析中国需求,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国强大的出口加工能力带来的需求,这部分是外需的体现;二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内需所带来的对全球商品和其他产品的需求。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量也持续上升,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也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然而从GDP构成看,过去多年来消费的贡献不断下降,显示中国经济对内需的依赖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均衡。由于去杠杆力量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需求正处于持续下降的过程中,这一点从我国进出口增速的快速下降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需的阶段性下降使得提振我国内需显得更为重要起来,同时也给我国改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对抗经济周期性调整时,政府主要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私人部门财务成本,适度提高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财务杠杆水平,扩张政府和私人需求拉动经济走出调整。但是,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具备对抗经济调整的条件和能力,也并非所有国家的抗周期政策都有效果。本次经济调整中,主要发达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受到重创,除美国等少数储备货币国家仍能通过发行国债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之外,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能力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相对而言,中国金融体系几乎没有受到本次危机的冲击,货币扩张的能力较强,同时中国坐拥高额外汇储备,政府负债水平较低,居民储蓄率较高,使得中国在抗周期政策运用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
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政府开始积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无论是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还是提高2009年货币供应目标,都会有助于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使得中国经济有可能在外需不振的时候,通过内需的上升对抗经济下降的压力并重新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过去几个月以来,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大幅上升,货币供应增速也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经济体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和居民对资金的需求。进入二季度之后,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将陆续开工建设,会对相关行业形成实质性的需求拉动,并最终对经济形成有效需求。我们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扩张政策的效果或将显现,这有助于中国经济缓解全球经济调整的压力,并逐步重新获取增长的动力。但是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仍有赖于经济增长结构的改变,如果以这次经济调整作为契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能够较多的转向内需,我国的经济结构将更为均衡,在未来将面临更为健康和持续的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交银施罗德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