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督共同作用才能是行业长远发展
主持人:看来还是可以关注一下封基的。今天开始实行《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了,意见里对基金经理的任职资格和跳槽的情况做出了限定,若两年内跳槽两次将无法获得基金经理的注册,您能解读一下这项规则吗?
姚小军:基金经理频繁变更一直是困扰我国基金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仅以2009年3月份为例,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就有15只基金发生了基金经理变动,其中7只基金属于基金经理更替,8只基金属于新增基金经理。从这些基金的历任基金经理人数来看,平均达到3.4人,最高的达到6人,而人均任职年限方面,我们剔除了成立时间在1年以内的基金,平均任职年限为1.30年,最多的也只有2.39年,最少的只有0.71年。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一方面使得基金经理无法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长期投资计划,往往只能进行短期化的投资操作,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的跟踪难度。随着证监会近期颁布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实施,这一现象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除了明确约束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问题,《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还对保证投资的公平交易、杜绝老鼠仓以及防止“拉砸尾盘”等事项进行了规定。不过监管层的监管措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真正有效抑制基金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声音,促进基金行业健康长久的发展,还需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督共同作用。
QDII需强调其配置功能,起到分散国内A股单一市场风险的作用
主持人:近来,众多基金公司热衷于开发新的QDII产品,像南方开发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国泰跟踪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还有华夏、嘉实等等,招商基金也在开发主攻全球资源品的QDII,这么多基金公司同时开发新产品,是不是QDII抄底的时机到了呢?您觉得这些新产品如果上市,表现会如何?
姚小军:在过去的1年多时间里,QDII的净值损失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QDII的面世时运不佳,出海伊始便遭遇到了海外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跟产品定位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优势更多体现在A股市场上,对海外市场投资而言,尚属新手,虽然有外资行作为投资顾问,但仍然无法完全规避先天的不足。因此,QDII基金要想重新获得发展,就必须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加大对海外市场的研究力度,积累海外市场的投资经验;二是进行产品的细分定位,相关基金管理公司推出跟踪指数的QDII和主题投资型QDII就是走得后面这条路,这两类产品的推出,一方面可以满足投资者的细分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尽可能的回避自身的缺点。
目前许多基金公司在开发新的QDII产品,主要是为了完善公司的产品线,开拓新的业务,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很难评价目前是不是QDII的抄底时机,对于海外经济和海外市场是不是已经见底,最坏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过去,市场也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是相对确定的,本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历史上也出现过,只是表现形式和经历时间有所不同,在度过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还会重新步入发展的轨道,此外,经过前期的大幅度调整之后,市场的风险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因此无法确定此处是不是此轮调整行情的最低点,但如果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说,目前应该算是一个底部区域,已经值得进行战略性的配置。具体到QDII的业绩表现,对于指数型基金而言,将主要受目标指数的影响,而主动型的基金,除了跟所在市场的整体表现密切相关之外,还将受到基金管理人投资能力的影响。对于QDII,我们想再次强调其配置功能,其更多的是起到分散国内A股单一市场风险的作用,当然如果投资者对海外市场比较熟悉,也不妨可以将QDII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可关注封闭基金,实际上每年的3、4月份,随着年报的公布,封基都会迎来分红行情,今年和往年相比会出现什么不同吗?投资者可不可以从中抓住一些投资机会呢?
姚小军:今年封闭式基金出现分红行情的难度较大,即使有,也是局部的,并且力度不会太大,主要原因是封闭式基金2008年业绩普遍不佳,使得许多封闭式基金都缺乏分红能力,即使部分基金具有分红能力,分红的比例也比较小,和往年相比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对于封闭式基金,建议投资者可以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从长期来看,封闭式基金的投资价值还是比较明显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