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至6月18日期间,金鹰中小盘净值增长57%,金鹰红利净值增长48%,金鹰优选净值增长40%
理财周报记者 汪江涛 实习记者 马菁华/文
盛夏6月,静水深流的珠江。位于广州的金鹰基金,屹立江畔,“小体量”生存。
这家仅70余人的基金公司,今年来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关注。
原因无他,金鹰旗下三只基金在今年年初至6月18日期间,净值增长率居前。
在晨星基金的评价中,于上述时间窗口,金鹰中小盘在73只积极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1、金鹰红利排名第3、金鹰优选排名第12。
其中,金鹰中小盘净值增长57%,金鹰红利净值增长48%,金鹰优选净值增长40%。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做大。关键要不断地把握机会,通过业绩推动销售,先生存再发展。”6月23日上午,金鹰基金高层平静地对理财周报记者说,“相比大基金公司在渠道和品牌塑造方面的较大投入,我们更注重通过产品的业绩表现,获得投资者的认同,并通过首发和持续营销形成良性循环。”
把握主题投资 “黄金岁月”
理财周报记者走访金鹰基金公司,与该公司高层进行了充分交流。
对于金鹰基金上半年较好的业绩表现,外界一致认为是其抓住了投资机会。
对此,该公司高层并不否认,“我们在投资上的特点,是专注于自下而上选股,长期跟踪并深度挖掘上市公司”,“与那些规模动辄千亿、几百亿的大基金公司不同,我们非常重视自下而上精选个股。”
一个例证是:截至一季度末,金鹰旗下3只基金都重仓持有诚志股份(000990.SZ)。
其中金鹰优选持有884万股,为第一大重仓股,占到资产净值的7.17%;金鹰中小盘持有484万股,为第一大重仓股,占到资产净值的8.31%;金鹰红利持有88万股,为第3大重仓股,占到资产净值的7.68%。金鹰基金公司合计持有诚志股份1456万股,占到总股本的5.39%,占到一季度末实际流通股本的6%。
而在一季度末,仅有6只基金持有诚志股份10%的流通股,“金鹰系”无论从数量(3只)还是从持股比(6%)上,都绝对处于优势买方地位。
诚志股份的表现,也未失金鹰“厚望”,其从年初到6月24日的半年时间涨幅高达140%,远远超出同期沪综指60%的上涨。
据查,诚志股份未来最大看点当在液晶材料,其通过资产购买方式注入的TFT-LCD用液晶材料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另外一个广为市场所知的故事是,金鹰基金提早“潜伏”德豪润达(002005.SZ)。
早在去年中期,金鹰优选便买进406万股,随后一直“接力”到今年一季度末金鹰中小盘持有606万股。
而恰恰是在一季度行将结束之际,德豪润达公告通过对产销LED的子公司增资。
德豪润达相关人士介绍说:“LED是新技术,有一定的技术瓶颈,该产品领域目前并没有出现大公司。”
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题材的“黄金岁月”,德豪润达风头一时无两——从今年年年初到股价最高点只有区区4个月,涨幅接近4倍。
较确定的投资机会在
新能源和3G两大板块
类似诚志股份、德豪润达这样潜力股的个案,金鹰基金还有不少。像金鹰中小盘在ST有色(600259.SH)重组停牌前买入220万股,成为一季度末惟一持股的基金公司。
目前的市场,已然是大盘蓝筹的天下。
市场风格转换了,重仓主题性股票投资的金鹰基金,还能笑到最后吗?
对此,金鹰基金在最新的策略中表示,“作为反弹先锋的强周期投资品,已从有色金属、煤炭向钢铁、水泥乃至工程机械等行业扩散轮动,表露投资乘数效应集中释放,经济复苏需求全面启动……因而在上涨滞后而尚未完全反映经济复苏的行业与板块中寻找个股投资机会。”
谈及下一阶段行业方面比较确定的投资机会,金鹰基金认为:要把握市场机会,从大的角度看,还是要把握经济结构转型,比较确定的投资机会在于新能源和3G两大板块。
打造核心投研团队
从年初的18个亿左右的规模,通过首发和持续营销,金鹰基金目前的规模增长了数倍,业内预料金鹰可能成为今年规模增长最快的基金公司之一。但即便如此,从体量上来说,金鹰目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公司。
如何将人力资源产生的效益最大化?与大的基金公司投研人才济济不同的是,金鹰基金目前着力打造核心投研团队。
金鹰基金一个股东单位的董事,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金鹰在最近两年的变化还不错,现在的核心人员基本稳定了下来。”
金鹰基金高层介绍说:“龙苏云负责投资和研究,1993年开始从业,投资经验非常丰富。研究总监夏和平和杨绍基,两人都是博士。夏和平此前执掌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部,而投资部负责人彭培祥有过在广州证券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他们的分工各有不同,杨绍基擅长宏观策略,而彭培祥则对行业了解很深。”
“我们是‘老公司、新团队’。公司在2002年成立,2006年管理层作出重大变化,经过3年的磨合,我们逐渐行成了新的团队。我们团队的特点是做事很有激情。这份激情源自成员间的团结和协调一致。目前的状况比较像在创业,因为在创业阶段人人都是有激情的。”
“我们提倡草根调研,自下而上深挖个股,非常注重细节。如果我们看好一些公司的变化,会把变化的因素通过细节求证。如何得到真实的数据?去看生产线,去了解上下游,去和一线生产工人接触。”
“有一次去钢铁企业调查,去之前知道该企业的铁矿石品位很高,并且是满负荷生产。到了该公司所在城市,先不去公司调查,而是从周边的合作企业开始摸底。最后下到矿井,亲自取出矿石找检测机构化验,看看矿石的品位是否确实很高。半夜12点爬起来看工厂确实灯火通明,而且生产线上工人也表示加班加点干通宵,矿石再挖上30年也挖不完。一个公司到底好不好,需要参考诸如这些一线的信息来判断。”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