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传统银行正在上演大到不能倒的一幕,而私募股权基金等将被祭刀。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表示,美国银行业的问题比危机前更严重,雷曼兄弟的倒闭迫使美国财政部投入巨额资金来支撑该国的金融体系,美国银行的资产保持增长。
数据证明银行业资产开始大规模增长。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一周年之后,美国经济规模萎缩了4000亿美元,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同期增加了1.1万亿美元;在英国,GDP减少了160亿英镑,而英国央行对金融系统的注资是这一数额的10倍;中国经济规模增长近5000亿美元,但银行的贷款几乎增长了3倍。美联储的数据显示,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美国银行的资产增加了10%,达到惊人的14.2万亿美元。这是典型的资产注水。
得到支撑的美国金融机构股价大涨。截至8月末的三周,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的股价,成为纽约证交所8月初以来涨幅最大的股票。这三大金融集团在去年金融危机高峰期间,均由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还登上了 《财富》美国500强企业12个月股价表现排行榜的榜首。自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一年来,房地美股价累计上涨367%,奇迹般地由2008年9月15日的0.39美元升至1.82美元。在最差榜上排名第四的花旗集团,股价12个月内降幅达73%,不过自今年3月市场反弹以来,该股票已累计上涨4倍,目前交易价格在每股4.50美元左右。
美国存活的金融机构市值重新膨胀,作为美国大银行的代表,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高盛在最新公布的全球大银行市值排名中名次明显提高。摩根大通由去年的第六位升至第四位,美国银行由第八位升至第五位,而富国银行和高盛银行则挤进了前十。事实证明,传统的商业银行与政府托底的兼有公益性质的金融机构不会倒闭,他们最大的风险在于监管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过,这些风险算不上大风险。
至于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这些金融机构将被抬上金融危机的祭台。继今年6月美国政府发表美国金融服务监管改革白皮书之后,奥巴马政府近期向众议院递交了一份名为 《2009私募基金投资顾问注册法案》的草案,如果这一法案通过,将成为在非注册环境下运行已数十年的美国私募基金业进入注册监管时代的拐点,并可能首次将许多外国(包括中国等新兴市场)私募基金管理人置于其监管之下。按照法规,美国之外成立的基金的投资顾问,如欲取得联邦注册豁免,除了其美国“客户”不得超过14个之外,还必须是在美国境内没有任何业务的,并且所管理的美国客户资产少于2500万美元。很明显,大部分基金将处于美国法律严厉的监管之下,对冲基金、杠杆收购基金、基金之基金等无一幸免。
中国金融机构逆势而上。有消息称,中国银行计划在明年通过中银瑞士推出“基金中的基金”。中银瑞士是中国银行于去年11月成立的私人银行部门,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是中国企业在国际投资上首次采取“基金中的基金”这一投资方式。中投公司之前也表现出对 “基金中的基金”的兴趣。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不久前表示,该公司正在将数十亿美元投资从现金转向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而且,中投还在投资于“基金中的基金”。
瑞士就是隐私圣地吗?今年2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瑞士最大银行瑞士银行已经承认协助美国纳税人向美国国税局隐瞒银行账户,并就此行为已经达成了一项暂缓起诉协议。根据协议,瑞银同意立即向美国政府提供部分美国客户的身份和账户信息。
对于一个高风险、背负沉重阴影的行业,大规模介入是冒失的。中投投资黑石不说浮盈大小(9月21日收盘每股14.8美元,离中投的29.605美元的价格还远),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没落的行业。我们在私募股权投资下挫时帮了黑石一把,现在不应再帮对冲基金一把,徒然承担美国监管新规的成本,以及全球的道德指责。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