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大熊市
1995年5月 大熊市见顶 政策市下上演“过山车”
1995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
第二波熊市
1998年5月 反弹见顶 政策催生熊市小阳春
亚洲金融危机的肆虐给中国经济和经济政策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沪深股市虽说像亚太其它市场那样大跌,却也难有起色。在此期间,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出现,对绩差股的“特别处理” 制度也开始施行。为刺激经济复苏,国家先后3次降息,并于6月12日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沪指从3月下旬开始走出一波“小阳春”行情,到6月4日摸高1422点,累计涨幅近20%,而其后在外围市场暴跌影响下股指重新回到千点附近,也让6月成为当年市况最好的一段时间。
第三波大熊市
2001年5、6月 大牛市见顶 泡沫破灭国有股减持袭来
2001年是证监会历史上出台各类文件、法规、征求意见稿等最多的一年。尽管网络股泡沫在2000年破灭,但在证监会重点打击黑庄,连续查处几十家违规上市公司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沪指依然顽强走高,并于当年6月14日触及2245点的历史高点。随着上市公司“圈钱”行为的愈演愈烈,股指的上行步伐也更加沉重。
同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当时的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表示:“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利好因素。”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逐渐认识到,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是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根源。此后的1个月内股市仍在高位盘整,但市场悲观情绪骤然增加。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开始暴跌,至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尽管10月22日国有股减持办法被叫停,破位下行的股市已然积重难返,从此陷入长达4年多的大熊市中。
第四波大熊市
2008年5、6月 反弹见顶 印花税下调撞上大地震
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开始至08年4月22日沪指击穿3000点,半年多股指被腰斩的暴跌行情在实行涨跌停制度以来还是第一次。为避免股市继续快速下跌,监管层于4月24日下调股票交易印花税。当天沪指狂涨9.29%,创7年来涨幅最高纪录。随后几天股指从最低2990.79点一路冲上3786.02点,涨幅近20%。
正当市场预期“4·24行情”将复制1999年的“5·19行情”时,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地震发生,股指在维稳政策下保持了近20个交易日的横盘整理,但降低印花税的利好已淡去,股指迅速跌破2000点。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