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自购“后无来者”
“有的基金公司老总,购买自己公司的基金也亏了一半以上。
基金从业人员作为个人投资者,他们的收益情况又如何,是不是会高于一般投资者呢?
“有的基金公司老总,购买自己公司的基金也亏了一半以上。”有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像这位公司老总也不是极个别的情况,不少基金公司高层购买自家的产品,也出现了亏损,尤其是当初购买了QDII产品的。
但他同时表示,基金公司高层个人的投资决策,绝不能代表公司。一般而言,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需要通过投资决策委员会集体决定,属于公司行为。至于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可能包括督察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销售)、投资总监、研究总监、财务总监,和基金经理等。
“目前,员工购买自己公司的基金产品,在业内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与普通投资者相比,基金从业人员的投资行为还是会受到一些条款的限制。”一位基金人士告诉记者,从业人员用私人财产购买基金产品进行投资,是在两年前证监会才批准的。
2007年6月14日,在上证指数踏上4000点之后,证监会基金部终于下发了通知,对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有关事宜作出详细规定。
通知规定,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品种仅限开放式基金,并且,持有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另外,鼓励基金从业人员通过定期定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长期投资。
当基金公司员工(包括公司的高层和基金经理),使用私人资金申购了自己公司的基金产品,这又变相成为了一种“自购”行为。
基金从业人员可购买开放式基金的闸门打开之后,在海外较为盛行的“基金经理持基激励计划”,也开始被业内关注。
2007年8月中旬,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首先推出了面向基金经理的基金份额激励计划。
所谓的基金经理“持基激励计划”,是指基金经理可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产品,并长期持有,而公司则根据基金经理购买的基金份额,以1:1的比例,用固有资金投资相同的基金份额,而其投资收益最终也归基金经理所有。
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基金持有人、基金经理人、基金公司三者的利益捆绑在了同一只基金产品上,通过对基金经理进行激励,而取得多赢的局面。
当时,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和其基金经理们对“计划”投入的资金总额为420万元。到了2008年2月下旬,公司又宣布,将对激励计划全面升级。
此次的升级表现在,公司旗下9只产品都将实现基金经理“持基”,每位基金经理所持的份额将大幅增多,并且公司将“持基激励计划”的对象范围扩大到投研部门的核心研究员。并且,公司规定,“持基”资金的锁定期最低为一年半。
“只有稳定的基金自购行为,才会对基金产品有利。”好买基金研究员曾令华表示,基金公司员工持有基金份额,这样的捆绑方式能将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利益结合得更为紧密。但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基金自购行为都是有利于基金持有人的,所以,华宝兴业对“持基”规定较长锁定期是必要的。
如此一来,华宝兴业公司和其员工在前后2次的激励计划下,投入的资金将近1500万元。
在“持基激励计划”实施一年之后,晨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8月底,华宝兴业基金旗下的5只股票型基金中,有3只基金的运作时间已达到两年,在2007年和2008年,它们的业绩表现都排入了股票型基金的前30名,所实行的2次“激励计划”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基金经理持基激励计划却“后无来者”,华宝兴业基金是目前唯一一家实行过该计划的基金公司。
“这样做可能会招致员工的不满,相当于剥夺了员工的投资自主权。”某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因此,绝大多数基金公司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方案来做。
另外,他告诉记者,员工积极参与公司基金认购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例如,他们公司正在发行的产品,绝大部分公司员工或多或少都参与认购了,其投资总监也认购了50万份。但是,假设公司是以剥夺员工投资自主权来取悦投资者,如果发生亏损,则很可能会造就员工离职率提高。
对此,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如果员工不是出于自己投资的考虑而购买公司产品,从公司层面来讲,也不鼓励这样的“冲量”行为。
所以,基金公司更多的是以自购行为,向基金投资者来表达对旗下产品的信心。而基金自购行为,也可作为衡量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水平的参考标准。
[上一页] [1] [2] [3] [4] [5]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