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中出现了一个新苗头,“双基金经理”模式成风,这种管理模式已变成基金公司培养基金经理新手最得力的工具,其“增聘新基金经理→老基金经理短暂培训新手→老基金经理抽身公募转投专户→独剩新手管理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轨迹,让等待公募基金为自己资产增值的小基金持有人,不得不对这些基金的增值能力产生怀疑。
挖角、跳槽,为应对基金经理频频变动,稳定基金业绩,由两人甚至多人掌管一只基金的“双基金经理制”应运而生。而且,伴随着新基金密集发行、“一对多”业务火爆登场,基金经理人才荒日益严重,为稳定基金业绩而出现的“双基金经理”管理模式已变成基金公司培养基金经理新手最得力的工具。
“增聘新基金经理——老基金经理短暂培训新手——老基金经理抽身公募转投专户——独剩新手管理公募基金”,若已现苗头的此类“双基金经理”模式蔚然成风,无力购买专户产品、眼睁睁的等待公募基金为自己资产增值的小基金持有人情何以堪?
近日,基金界刮起一阵“双基金经理风”。9月10日有6家基金公司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有5只基金增聘了基金经理。
而本月刚过10天时间,就有12家基金公司的18只基金进行了基金经理变动,其中有一半是增聘基金经理,实行“双基金经理制”涉及股票型、混合型、指数型、债券型几乎所有的基金品种。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增聘新手。
在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影响颇大的股票基金中,“双基金经理制”已蔚然成风。
据本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在偏股型开基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有102只,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有259只,多基金经理的基金产品占到全部偏股开放式基金的28%。
制度初衷:加强基金管理延续性 稳定基金业绩 强调团队协作的“双基金经理制”为何俨然成为基金经理管理模式的新时尚。
对于混合型基金来说,实行双基金经理较易理解。因为由于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操作和市场状况不同,混合型基金需要资产管理人分别进行股票和债券投资,很多此类基金在发行之初,例如建信优化配置和上投双核平衡等基金,就配备两位基金经理分别专注于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
而对纯股票基金而言,基金公司普遍称,“双基金经理制”可加强基金管理的延续性,降低基金经理变动给基金运作带来的影响。因为基金经理或主动或被动变更频繁,给基金管理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实行双基金经理可以有效防止个别基金经理离职给所管理的基金带来的“麻烦”。
实施现状:“双经理”变“老带新” “双基金经理制”初衷良好,然而,这项有着良好初衷的制度却在近期新基金频发、“一对多”开闸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基金经理荒”中变了味道。
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有70余只新基金密集发行,基金经理储备已严重不足,而“一对多”6月开闸之后,为了打响头一炮,大部分基金公司在新推出的“一对多”产品上配置了精兵强将,大部分公募基金中的骨干精英被抽调至专户部门。
被专户“挖空”了的“公募精英”队伍急待加速培养新人,而“双基金经理制”成了最为便捷的通道。在实施“双基金经理制”的基金中,经常可看到一名基金经理拥有比较丰富的基金管理经验,从业年限较长,而另一名基金经理多没有基金管理经验,不少是第一次管理基金。
业绩情况:“双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提升不明显 两名或三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是否会格外优异?
从公开业绩表现来看,多基金经理管理的股票基金业绩并没有明显超过由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管理基金产品的人数和业绩排名情况不成正比。
上涨行情中业绩不突出 在今年迄今的整体上涨行情中,多基金经理管理的偏股基金业绩并非非常突出。
截至9月9日,今年以来,有6只标准股票型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超过70%,其中,只有华商盛世成长一只基金采用了“双基金经理制”,今年迄今业绩表现最为突出的华夏复兴、银华价值优选、中邮核心优选等股票基金均是由一名基金经理“掌舵”。
下跌行情里并未格外抗跌 在去年的单边下跌行情里,多基金经理管理的偏股基金也并未表现得格外抗跌。2008年上半年,180只单基金经理掌管的偏股基金整体单位净值加权平均下跌了30.57%,而91只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掌管的偏股基金整体单位净值加权平均下跌了32.56%。
投资建议
莫迷信“双经理”基金
投资者在买入基金后并非可以一劳永逸,应该定时给自己的基金做“体检”,如所持基金经理有变动,应关注变动后基金业绩能否保持稳定性。同时,投资者也不能迷信实施“双基金经理制”基金的业绩,实施“双基金经理”的基金业绩并非一定能获得提升。(责任编辑:林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