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产品 > 私募基金 > 私募动态

依靠“评级”选私募的三个弊端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1年02月14日10:30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

   “买公募数星星,买私募看评级”,这是许多基金投资者的惯用方法。然而,这种效仿投资公募基金的理财思维,在投资私募时不仅不科学,反而会误入“橘生淮北”的窠臼。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对100位客户的随机调查显示,接近六成投资者有过或考虑根据评级选择私募基金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多颗星意味着安全边际高,高评级就意味着高收益,而且还是由业内的研究或评级机构出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阳光私募基金的特性,使得这种依靠“评级”选私募存在三个弊端。

   与私募个性化相冲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更加个性化,基金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较浓,这是私募基金作为高端理财产品诱人的一面,也是私募基金充满不确定性的主因。同时,这种状况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改变。

   对一个团体定性容易,而对一个人的定性则困难得多,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心难测”。而且当前的私募公司大多为初创,多不过十几人,少则寥寥数人,还处于探求摸索之中,大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因而,对私募基金进行数量化的定性从本质上讲与私募特征相冲。

   周期性不够成熟

   所谓的基金评级,主要针对基金的过往业绩进行定量评价,并不能有效反映未来可能出现的诸多不确定性。对于还处于成长期的阳光私募基金而言,这种特点更为突出。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已经达到650只,而2008年不过几十只,2009年也不过100只左右。阳光私募的存续期普遍少于3年,使得评级缺乏一个长期的跟踪标的,也缺乏根据市场牛熊转换的周期性考量。

   时间是检验投资家的标准。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去考量和评判私募经理,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在牛熊转换中验证基金的风格,对于尚处在“儿童时期”的阳光私募匆忙下定论,是不科学,也不理性的。

   滞后性影响收益

   评级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未来。这对于大多数草根本色的私募基金来说,尤其如此。单凭私募评级来选私募产品,往往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私募业绩好一年坏一年,除了受大市影响外,更多的是私募基金自身的原因,比如基金经理变动,投资策略的变化及合伙人的变动都未能完全反映在评级上。这些都不是简短的私募评级所能说明问题的。

   比如,2008年的邓继军管理的金中和西鼎在熊市称雄,是因为其谨慎的态度,选择大部分时间空仓;2009年罗伟广执掌的新价值2期则是由于其激进的风格,重仓豪赌,成功问鼎冠军。他们都被投资者寄以厚望,但这些五星级的基金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表现都只是一般。

   综上所述,我们并非否定评级的重要性,而是认为星级评级仅仅是挑选基金的一个参考。投资者需要把评级和其他基金数据综合起来进行基金选择,并且懂得分析评级背后的因素。只有这样,评级就会变得更有价值。相反,如果投资者只依赖机构的评级对产品进行选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王旻洁)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