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专题 > 开放式基金十周年记

基金十年离不开拓荒者 不要忘记那些离开的背影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余子君 木子 杜志鑫
2011年09月17日16:47

  王鸿嫔 基金业的铁娘子

  “营销女王”、“基金奇才”,2003年王鸿嫔带着无数荣耀从台湾来到了上海滩,短短5年时间里,王鸿嫔掌舵的上投摩根创造了无数个神话,也在中国基金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投内需动力一日发行900亿启动比例配售、3年内让新生的

上投摩根资产管理规模挤进公募基金前十名,直至王鸿嫔卸任,上投摩根管理规模仍有544.15亿份,在60家基金公司中排第15名,稳居第一梯队。

  王鸿嫔为上投摩根带来的不仅仅是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提升,更为上投摩根树立起了投资者教育的标杆。2004年王鸿嫔初掌上投摩根,就率领上投摩根踏上了一条投资者教育之路,每年在各大中型城市举办的投资者教育活动,让不少此前不知道基金为何物的投资者知道了基金,也知道了上投摩根这家基金公司。

  5年前,王鸿嫔舍弃家庭选择了上投摩根;5年后,王鸿嫔又为了家庭而选择离开上投摩根。5年时间里,王鸿嫔开辟了一条新基金公司快速成长之路,也展现了基金业“铁娘子”坚毅的一面。(余子君)

  成保良 创造基金业多项第一

  “我把最珍贵的一段人生献给了这个行业,献给了招商基金!”成保良曾经这样说过。确实,不惑之年,成保良承担了组建招商基金重任,历时9年,当招商基金已经在公募基金中拥有一席之地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起点。

  为人低调内敛,是成保良在招商基金期间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过低调的成保良却在公募基金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第一家发行伞型基金的基金公司、第一家发行货币基金的基金公司、第一批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合资基金公司、第一批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第一批获得专户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

  成保良离开招商基金后,将转战上海,筹备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虽然离开了基金行业,但是用成保良自己的话说,他未来仍然将在金融行业奋斗。(余子君)

  莫泰山 总经理“奔私”掀起千层浪

  公募基金掌门人、私募首席执行官(CEO)——近年来,贴在莫泰山身上的标签不时变换着。在人们看来,他在公募基金的平台上实现了人生抱负,在加盟交银施罗德五年、成为总经理两年后,他把交银施罗德带到了行业前十的位置,交银施罗德和莫泰山成就了彼此的一个高峰。在公募界风生水起时,莫泰山辞职的传言一度在业内流传200天左右。最终,这一传言成为现实。2010年9月29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发布公告称,同意莫泰山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

  莫泰山2005年加盟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先担任副总经理,2008年正式升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带领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发行成为当时银行系基金公司第一名,并一度进入十大基金公司行列。

  尽管已转投私募大佬重阳投资,莫泰山在各个场合仍保持了对公募基金的尊重。他把私募比作资产管理行业的新军,建议私募在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多向公募学习。

  (木子)

  陈礼华 推分级基金走差异化之路

  任职期:2006年4月10日至2011年3月25日。截至2011年3月31日,长盛基金管理规模达到368.15亿份,在6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8。

  既擅长投资又擅长管理的人一直被认为是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较理想的人选,陈礼华就是这样一个集两种身份于一身的人,曾经担任过南方基金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2006年华丽转身为长盛基金公司总经理。

  2009年5月创新基金——长盛同庆分级基金发行,受到了机构和投资者的抢购,首日便募集150亿份。而这只基金的热卖也在公募基金掀起了一股分级基金热潮。在陈礼华任职长盛基金总经理的5年时间里,虽然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没有大幅增长,但是在非公募业务上,长盛基金却是突飞猛进。2009年8月长盛基金总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大关,非公募业务已经远远超越了公募业务,这不能不说是陈礼华带领长盛基金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余子君)

  李春平 风控管理是立足之本

  2007年从国泰基金离开、告别公募基金时,李春平留下了一个寂寞的背影。

  握有001号批文、拿到国内基金公司的首块牌照,国泰基金起跑时间远远领先于一些同行,相比于其他老十家基金公司中的佼佼者,国泰的风格和思路有所不同,呈现出的经营状况和成长路线亦有所不同。

  李春平有自己的理念,他坚持“要让风险控制渗透到公司的每一项业务中去”,其思路从多次公开场合的采访和讲话中可以觅得踪迹。在2005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李春平称,强化风险控制应作为基金的立足之本,从长远的角度看,基金因主导市场而获取超额收益的情况在任何一个市场中都将难以持续,未来基金规模扩张将带来收益逐步趋向平均化水平。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获得未来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

  这些看上去朴素的话语,却是基金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真理,在国内基金业跑马圈地的时代,李春平的理念显得很特别,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基金业发展困难重重的今天,业内人士都在大声疾呼要保护投资者利益,而李春平当年稳健发展的思路,正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大保护。

  (木子)

  江作良 平常心成就价值投资典范

  “江作良做投资,还没有交过学费。”熟悉江作良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不过,如果你接触过江作良,会发现他本人看起来远没有传说中的神奇,甚至非常普通,像一位温厚的邻居,或者是严谨的工程师。江作良虽然低调,却率领易方达投研团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业绩,2003年,基金科翔、基金科汇位列封闭式基金净值增长排行榜冠、亚军;2004年,基金科汇、基金科翔又分列第一、第三名,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排名列全部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第三位。2006年、2007年的牛市中,江作良同样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投行出身的江作良,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有着超强的研判能力,是一位出色的价值发现者。易方达重仓持有的上海机场苏宁电器都成为熊市中的牛股,给持有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江作良也一度成为公募基金价值投资的领军人物。

  但江作良却有一颗平常心,“没有人能总拿第一,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理念就好。”他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郭靖纯朴善良没有杂念,一切出发点都是为别人好,因为比较笨,所以‘笨鸟先飞’,非常勤奋,也没什么贪念,没想过什么绝世武功,只是实实在在一招一式下苦功夫去练。”

  2008年年中,江作良离开了易方达。作为价值投资的教父级人物,江作良注定将定格在中国基金业的历史中。(杨波)

  吕俊 选人胜过选股

  在国泰基金和上投摩根,吕俊的业绩出类拔萃。从2002年到2007年,吕俊管理的基金金盛、国泰金鹰增长、上投摩根中国连续六年都排在了同类基金的前四分之一,这个业绩除了王亚伟,至今尚无人能超过。不过,真正成就吕俊的,还是在上投摩根的四年。在吕俊管理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时,该基金三年业绩总回报超过650%。成功的投资,除了给吕俊带来名声外,他的职位也节节攀升。在上投摩根,吕俊从基金经理做到了投资总监、公司副总经理。不过在2007年,吕俊选择了从上投摩根离开,创办了自己的私募基金从容投资。

  吕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在于其独到的选人眼光。在上投摩根时,吕俊重用了一批投资能人,他给上投摩根打造了一个豪华的投研团队。今年以来的私募冠军芮崑在上投摩根时做过吕俊的助理。在从容投资,吕俊更是大胆启用了姜广策,他深有感触地说道:“选人用人,不比选股容易。”

  从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到私募老总,吕俊的华丽转身走得顺风顺水,短短几年间,吕俊和他的从容投资已经名震私募江湖。(杜志鑫)

  石波 新能源火枪手

  石波从“公募一哥”华夏基金转身出来加入私募大军,在2007年11月股市最疯狂时发行了尚雅一期,结果可想而知,遇上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2008年11月,尚雅一期净值跌至0.63元。这对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阳光私募而言,宛如陷入再也无法爬起来的泥潭。

  不过,悲观、绝望对善于寻找机会的人而言,也往往孕育着更大的机遇。2009年,石波绝处逢生,他抓住了新能源的投资机会。2009年2月,石波说新能源革命来了,低碳经济来了,要全面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在当年3月召开的第三届私募基金论坛上,尚雅投资总监常昊再次强调了上述观点。

  在当时一片悲观的氛围中,石波最早提出和布局新能源。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用在石波对新能源的发掘上再正确不过了。2009年涉及到新能源的股票普遍翻了一两倍,尚雅咸鱼翻身,尚雅系列产品净值重新回到了1元面值之上,在当年的阳光私募排名中,名列前三名。

  在投资中,石波也是最早提出“品质投资”的人,2006年管理公募时,他的重仓股就是张裕云南白药贵州茅台等。(杜志鑫)

  龙小波 大成基金首任掌门人

  从1998年大成基金公司筹备到2009年4月成立,龙小波成为该公司第一任掌门人,到2004年年初离开,龙小波带领大成基金走过了最初的5年,这5年里大成基金公司从无到有,并拥有百亿资产,奠定了大成基金公司后来蓬勃发展的基础。

  在“老十家”基金公司中,大成、华夏和博时三家基金公司以5只封闭式基金处在行业领先位置,当时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拥有4只封闭式基金。

  龙小波重视组合管理和数量化分析,产品创新方面在业内首屈一指,例如基金景福是类似指数的封闭式基金产品,50%的资产跟指数,30%的资产自己选股投资,还有20%的国债投资。大成价值成长基金的理念是从价值投资中挑选成长股,也是当时同类产品最早面世的,后来众多基金公司推出此类产品。

  作别大成基金后,龙小波自己组建了私募基金,在香港和内地均有产品发行。(余子君)

  李建国 富国基金的开拓者

  从1999年率领富国基金发行旗下第一只产品基金汉盛到2008年转任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富国基金开拓者李建国带领基金公司走过了10年,期间经历了2003年引进外资股东到2006年的业绩爆发。

  在李建国担任富国基金总经理期间,2003年公司成功引入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吸收了海外机构的投资经验,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大牛市初期的2006年,富国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经理陈戈执掌的富国天益表现领先,当年整体回报在全行业处在前五名。富国基金旗下不仅偏股基金业绩表现优异,债券基金也有不俗表现,旗下富国天利增长债券基金2005年~2007年连续三年排在同类基金第一名。(木子)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领军人物的开拓与创造,基金业同样如此。

  开放式基金的十年,离不开一大批拓荒者的辛勤耕耘,无论是为行业发展殚精竭虑的总经理,还是引领价值投资风气之先的投资英才,他们都是开放式基金能够有长足发展的功臣。

  虽然一些基金业的精英人士选择了离开,但我们不会忘记这些中国基金业的拓荒者曾经的付出与汗水、创见与坚持。

(责任编辑:姜隆)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