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1日,“首届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峰会”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召开。此次在中国最高的大厦举办的中国投资界“最聪明人”的聚会,不仅将对年度杰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机构进行颁奖,同时还将探讨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前景,更有机会让投资者零距离分享这些掌管千亿“最聪明的钱”的投资高手的财富秘笈。
搜狐基金将全程直播本次会议。以下是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宇东的峰会发布的《中国证券类私募发展的现状研究报告》:
杨宇东:我代表研究团队做一个演讲,本身的行业发展非常新,现在还是在一个婴儿期,我们的研究也是比较粗浅,另外整个行业信息披露程度比较浅,所以这些研究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
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最早在2005年11月28号申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这个代表了阳光私募基金阳光化,今天请到华润申国投的老总,我再次表达了对这个模式的创始人的感谢。
简单介绍一下,在座的都是业内人士,阳光私募的收费管理模式和收费标准,所谓阳光私募就是经过了申国投和一些私募基金共同探讨探索出信托发行、投资管理公司担任顾问的合作模式,收入一般按照资金1%到1.5%收费,超过收益的20%作为奖励,平衡了投资方和资金方的管理利益。
现在已经有107家私募投资公司在21信托平台上发售了185个非结构化的阳光私募基金产品,现在国内公开的产品管理基金规模在110亿左右,如果加上没有公开的基金规模,中国投资在信托平台上的证券私募基金数量大约在400亿左右,大概相当于一个中型的公募基金运作的规模。
信托公司在私募的产业当中充当了发行的平台,监管者和资金股票的保管者三重职能,但是由于信托公司本身客户资源较少,也有一些比较大的信托公司有了很大的客户平台和发行平台,整体来讲整个信托行业的作用有待于提升。其实在阳光私募基金出现之前信托公司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普通大众和基金打交道比较少。现在高端投资者越来越了解到私募基金,这对于信托行业也是良好的发展机遇。由于阳光私募设计的优势,使得信托公司成为最好的投资平台,相比于银行他的收益更好,信托的市场也因此打开。
从5月份的榜单看出信托公司的市场规模,其中最大的是华润申国投,占了41%,我们相信随着阳光私募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定会聚拢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像华润申国投要树立起自己的信托品牌。
在2008年初中国的阳光私募出现了发展高潮,也和股市大涨是有关系的,但是信息披露没有标准,我们很难有标准化的平台去统计,客观上市场对于私募基金的展示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不仅来自需要购买产品的投资者,也包括一些基金公司,证监会、银监会,我们感觉需求越来越大。在这背景下,对于阳光私募的介绍非常空白,在一年之前第一财经制作了这么一份榜单。
我们的制作方法一开始进行了一定的自我限制,对于业绩的私密性和展示没有定规,而是以信息平台发售的以超过20%的信托产品设计作为基本的榜单目标样本。这是业绩榜单的截图,这是我们开发出的阳光私募基金的指数以及跟上证指数的比较。
我们这个榜单的行业影响力还要介绍一个,由于是国内第一个独立第三方制作的,又是第一财经主流媒体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同时发布,所以一推出就成为了中国私募基金的榜单,公信力得到了一致好评,按照制作模式国内随后出现了一批以私募基金业绩为对象的排行榜,制作模式也纷纷模仿了第一财经。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榜也是收集私募基金最全的榜单,已经和30家数据中心合作,至少有5家只跟第一财经开放。截止到2009年1月1号已经有185个产品被我们榜单收入,是国内收入数量最大的,而且以每个月10个产品的速度在增长。
刚才也看到了09年2月份推出了首份阳光私募基金指数,现在每次第一财经的阳光私募榜单发布之后,迅速有国内的50多家财经网站和门户网站第一时间转载和引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我们也认为排行榜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我们定期对市场份额做一些分析和比较,有使得一些业绩优异的公司浮出水面。相比一年多前没有任何信息资讯可以提供的阳光私募榜单,这个对阳光私募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从有了榜单之后,在客户的挑选也获得了很大的便捷,甚至有很多有志于发展阳光私募的券商和银行来探讨进行更多的合作。
中国阳光私募基金运行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个是云南国投模式,二是私募投资公司模式,目前是主流,也叫深圳模式,三是公募基金模式。信托平台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是由私募转为了公募,但是业务也是二八分成,也是业界的一个趋势。
私募基金的三大来源我们概括一下,主要来自于三类,一个是市场派人士,另外是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还有原来券商的人士,他们三方面的出身来分析出私募基金经理大概的构成。私募的发行渠道限制,有保本需求的客户不能接受自负盈亏,这个需求也挺大的,一些偏重于保本型产品大行其道,基金规模非常大,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是阳光私募的总体业绩,总体看来还是非常明显的。最后讲一下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基本对于民营的内资还是有很多的限制条件,所以民营资本切入私募基金是合法的途径。因为公募基金要收取固定管理费,所以说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融合出现端倪,已经出现公募私募化。这两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不可避免形成公募和私募的模糊,从而成为两种基金模式,这个趋势潮流已经难以阻挡。
第二个趋势是基金经理向私募基金的单向流动,现在有一半的私募基金经理是由原来的公募基金经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激励机制。我们很难奢望私募基金公司在业绩增长的同时抑制规模的成长,如果仍然可以复制之后的投资业绩,包括券商出身的人士有这样的管理,我们认为业绩会发生明显的分化,谁有掌握大型资产的管理能力他管理的基金业绩跟一些私募基金会产生分化效应。在这个规模表现下,很多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很难抵住私募基金的诱惑,所以公募基金经理作为私募基金人才蓄水池的趋势很难阻挡。
第三个趋势,私募产品的规模和公司规模直追公募基金,随着2008年出现了保障性增长,有的已经超过很多小的公募公司,在未来的五年一定会有超过100亿的大型私募基金公司,我们认为人才瓶颈并不存在。随着市场的转暖,很多公司在强化团队的建设,我们相信在核心人物的带领下,一个更加规范化的投资管理公司会越来越多。
第四个趋势是结构化市场的份额会远远召开标准化的私募产品,保本型的结构化产品已经在中国的私募产品得到很广泛的发展。我们觉得发行始终是私募基金的短板,对于低风险的产品存在着很大的需求,目前是具有保本的特征。特别是2008年过去之后,这个处于高速的发展。结构化的产品客户愿意让步一些利润给私募基金,股市从6000多点跌到现在,结构化的风险已经充分释放,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当中私募基金的发展动力还是相当大的。
第五方面是私募、公募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比较,处于行业领先的私募基金已经超过了公募基金,每期的榜单都有这样的特点。即便公墓基金出了越来越多的产品,我们还是看好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很难跟私募产品进行竞争。
我们认为阳光私募的发展模式的创新,现在很多券商都在探索新的模式,也是有点类似于擦边球的形式,我们跟信托和银行、券商研究过,他们希望以我们榜单为基础开发出这样的产品,我们认为在解决了业绩提成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之后,包括一些政策方面的规范化问题,在阳光私募业绩两极分化的特点之下,FOF或者TOT会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最后是中国阳光私募存在的问题初探,信息透明度对于市场参与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重要,现在大概20%的业绩没有向公众开放。而业绩化的公开还是非常缺乏,我们说私募产品是对私的,所以信息公开化怎么掌握一个度也是技术问题。我们现在还是要呼吁信托公司以一个固定的日期公布自己的净值,至少对业绩进行标准化的公开很必要,比如每个月的5号,披露的频率也希望从一个月一次统一为一周一次。另外计算的方法也希望有固定的格式,希望可以进行观察。第二个问题是结构化风险控制,因为保本型的特征使得出现牛市之后私募基金收益丰厚,但是熊市的时候风险增加很多,也需要适度披露,给市场接受的时间。对于结构化的产品希望有更加透明化的透露,让客户真实知道收益率水平,也方便管理层监管。
私募产品的公募化越来越明显,很多事情都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我们认为希望引进更好的第三方评级机构,我们觉得这方面跟公募基金标准是一样的,也是需要一个严格的体系,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前不久冒出一个公司的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尽管没有定论,也反映出我们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紧迫性。
接下来是关于债券、期货的私募基金,我们认为债券的发展比较狭小,借助期货的基金本身已经做了杠杆,所以这个份额有限,不会成为发展的主流。
我们提出了几个建议,第一个是关于注册,由于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注册很简单,我们希望监管层采取一个宽松的态度,我们希望名册、信息披露有一个发布,有利于市场投资者有更加透明的认知。第二是产品发行渠道,由于没有公开的发行渠道成为私募基金发展的障碍,我们希望监管层放开银行、券商去除障碍。另外外资银行也可以投资境外高风险产品,我们认为打开银行的发行渠道,对私募基金是迎来大发展很关键的一步。第三是税收,三重税负是很大的障碍,我们认为这是减轻私募基金税负的最佳途径,随着盈利的增加,税收将是切身影响这个行业的大事情。
监管的政策建议我们希望监管层进行进一步的监管,我们认为对这个行业非常至关重要,我们建议管理层对于一些必须要披露的信息,包括人员、产品类型、产品规模、净值情况连续批,同时向我们媒体第三方也非常愿意通过自己的媒体平台更为积极推广和介绍这个私募行业,作为我个人和研究院由于这些机制性的原因以及人力方面的模式非常看好阳光私募基金的发展,这是我们非常粗浅的研究,希望有时间跟大家进行更深的探讨,谢谢大家!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