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产品 > 私募基金 > 私募动态

私募变局猜想:公募基金加速“私募化”?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0年11月15日06:55

  随着专户门槛的大幅降低,公募基金的私募管理业务展开了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与其说这是公募基金狂欢的开始,不如说这是在私募基金快速发展“倒逼”下的体制突破。虽然公募和私募基金都尚未走出各自成长的烦恼,但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阳光私募将更加规范化,公募基金“非公募”业务也将越发市场化,整个基金私募业务都将迎来一次深刻的变局,公私互补、协调发展将是中国基金管理行业不远处的希望。

  ⊙本报记者 涂艳

  公募中的“私募”

  11月初,证监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了原先管理资产规模200亿元的专户业务准入限制,并将单个产品的规模的下限从5000万下调至3000万。基金专户终于将迎来松绑。

  公募基金开闸专户“一对多”业务始于去年9月,当年的八大基金公司30余只产品亮相之际,“绝对收益”的投资目标迅速得到了高端客户的共鸣。首只产品中银专户主题1号甚至在批文到手不到1天的时间内完成销售,专户“一对多”风风火火启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0月15日,35家基金公司获得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管理专户资产约982亿元;其中,有33家发行了专户“一对多”产品,“一对多”专户管理账户240个,管理资产366亿元。也就是说,几乎近半的基金公司并没有进入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的资格。

  此次意见稿一出,业内诸多中小基金公司热情饱满。“本次征求意见稿对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作了多角度松绑,这些年来基金专户业务发展始终不如公募业务顺利,其中门槛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松绑对于我们这些新成立不久,规模不大的基金公司而言可以提前获得专户业务资格,拓展业务范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农银汇理基金在采访中指出。

  靴子终于落地,这不仅使诸多中小公司受益其中,更将是对整个非公募业务的推动和刺激。

  确实,过去的一年多,基金专户并没有出色完成“绝对收益”招牌的打造。从渠道定期获得的数据来看,专户理财的收益率并不乐观,各基金公司之间投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到期清盘仍亏损的基金一对多比例居高不下。

  然而,据媒体报道,首批专户产品甚至在临近清盘时整体跑输公募基金十几个百分点,“一对多”似乎并没有以当初“绝对回报”的姿态给投资者带来太多惊喜。而一些老牌基金公司“一对多”的投资业绩甚至与其公募业绩排名很不相称。

  不难预见的是,在所有公司均获准进入专户理财业务领域后,各项“非公募”业务的竞争将更加市场化,也将刺激部分公司坚决打造“专户”品牌的决心。

  困惑

  公募基金“私募化”已然成为下一阶段基金公司发展期中的新蓝海,然而随着专户门槛的放开,竞争也将随市场主体的加速流入而变得越发有趣。然而,和针对类似投资群体的阳光私募及券商集合理财,专户是否在人才配备、业绩和渠道方面占优呢?

  据了解,专户一对多、阳光私募和部分券商集合产品所瞄准的客户群有很大重合。根据规定,单只专户“一对多”的委托人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客户委托的初始资产合计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而客户的投资门槛为100万元。同样,阳光私募的产品门槛多为一百万,但较为灵活,少则50万,多则数百万。 而部分国内券商所设立的高端集合理财产品,门槛也从数百万到上千万不等。

  “公募基金做专户理财是做成绝对收益性的还是对冲性的,也可以有它自己的定位,和阳光私募两种力量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业绩比拼,投资者会有自己的选择。” 深圳市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荣华如此表示。

  除了和其他性质私募产品的对决,这场变局掀起的还有公募基金公司之间的在私募领域的竞争。

  分析人士预计,征求意见稿的颁布,对基金业更加直接的影响就是对私募业务人才“隐性”的争夺战。“虽然我们准备时间近半年了,但20多家基金公司可能在短期内上报申请,根据意见稿的规定,肯定需要尽快建立符合要求的专户业务构架和业务流程,同时拥有具有相关经验的投资人员。”上海一位中小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认为。

  “公募基金向阳光私募的人才流动已经让公募损失了一部分元气,哪还有那么强大的后备军团等着?”一位券商的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质疑。

  确实,根据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公布的数据:截至9月20日,今年的基金经理变更是168人次,真正离开这个行业的是69名,占到行业基金经理总数的11.6%。而据了解,国内专户业务处于第一梯队的基金公司,例如广发、汇添富、嘉实等,平均配备的专户人员多在7-10人之间。不难想像,如果以20家基金公司计算,平均配备3人规模的专户团队,都至少需要从既有基金经理或其他部门或行业“挖”走60人,占到行业基金经理总数的近10%。

  猜想

  此次征求意见稿对准入门槛、“双十”限定及单个产品规模的限制同时打开,随之而来便正是关于公募基金“私募化”美好的猜想。至少我们可以期许,在公募基金平台和政策优势下,其非公募业务将更加市场化,竞争将更加充分,也将给公募基金的整体形象提升发挥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包括原先就具备专户资格的公司在内,市场将会出现一批以基金专户为主要方向的品牌公司。虽然公私并行还是大部分公司当下的选择,然而他们不愿意冒一条腿走路的风险,或者说曾经的努力并没有太大收获。然而,随着门槛的放开,很多公司已经将非公募业务提到了新蓝海的战略高度。

  “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将成为能否延续的关键所在。”就在年内,沪上一位中小基金公司的老总已经发出了感慨,而这也成了业内不约而同热议的焦点。

  根据记者统计,目前管理资产规模不到200亿元的基金公司共计30家,其所有管理资产规模加在一起仅为2500亿元左右,平均管理资产83亿元。“除去一些公募业绩常年亏损,公司近年来净利润低、没有预算组配专户团队的,差不多会有10家公司有望重点突击私募业务。而包括汇添富、广发和易方达等几家大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专户大户。”上述券商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表示。

  除了将形成公募私募共同开花的格局外,公募基金的“绝对收益”及更加灵活的投资策略的盛行也得到了市场的预期。

  “绝对收益型资金的规模与公募基金规模越来越接近,并且成为市场的另一个主力,这将促使公募基金的投资思路发生转变。”招商基金研究部总监陈玉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同时,诺安基金机构理财部总监张宇光日前表示,实行单一持股上限10%的规定,一方面无法应对个性化理财中高风险高收益人群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束缚,在与私募基金的竞争中也体现不出优势。而提高单只股票的比重,将有助于专户产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阳光私募

  虽然第一只产品仅成立于2004年,但国内阳光私募的发展速度已经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2007年大牛市的推动下,阳光私募基金步入快速扩张的上升通道。同时,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也体现了私募基金强大的吸引力。

  根据好买基金的统计,截至2010年9月30日,国内通过信托平台发行的非结构化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基金已达537只,其中2007年之前成立的基金仅有11只,而2007、2008、2009年新发基金的数量分别为80、94、172只,而今年前9个月成立的私募基金已多180只,超过去年全年成立总数。

  虽然如此,但私募基金却以绝对收益吸引着诸多高端投资者。据统计,最近一年内(截止9月底),沪深300指数下跌6.18%,私募基金平均取得0.36%的收益率。有192只基金超越沪深300指数,占比67.13%,有55.24%的基金(158只)取得正回报,为投资者创造出了绝对收益。

  同时,因为私募基金的策略多样化、产品个性化而十分切合不同高端投资者的需要。例如淡水泉赵军以“市场逆向投资者”闻名、新价值罗伟广则推其“暴利拐点法”选股、朱雀李华轮专注于“买公司”、从容吕俊以“磁性战术”保持对市场的关注,尚雅则有“拐点行业发掘先锋”的美名。

  困惑

  压力下前行,至今没有“名分”的阳光私募基金困惑颇多。除了法律地位不明确、公信力和渠道方面处于劣势等客观条件不占优外,私募基金也面临着自身信息披露和投研的规范化缺失。虽然处于成长的高速通道中的,但阳光私募基金的集体痛楚并没有随之而消亡,反而在竞争中越发明显。

  近日,因私募大佬级人物李旭利从重阳投资辞职而引发的各种劲爆猜测或许加重了人们对私募基金的疑虑。据多家媒体报道,刚从交银挂冠而去的总经理莫泰山和李旭利这对“金牌兄弟”组合都被质疑曾违规操作及利益输送而被证监会调查。

  离职风波,也同样是涉嫌违规操作,人们不难揣测,难道二次基金黑幕又将上演?私募基金监管空白再次被暴露。

  查阅相关法规,记者发现目前的私募基金主要由《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范,在证券监管体系抑或是政府的产业发展指引中,都鲜有涉及私募基金公司的内容,私募基金的发展总体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

  “阳光私募相当于被人委托的操盘手,私募基金公司多以资产管理公司名义出现,但并没有合法的主题地位,可谓有名无实。”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确实,多年来,私募基金承担着信托产品“投资顾问”的角色,是否将其列入《证券投资基金法》也是本次法律了修改的讨论焦点,多数私募一直呼吁希望“牌照”化管理。

  除了法律地位的不明确,私募基金本身存在着风险大、短期行为普遍、操作不规范等弊端,委托双方的法律关系仅能通过《合同法》和《民法》规范,既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利益。同时,私募基金不能像公募基金那样进行公开募集,受众面有限,所以私募基金为了提高筹集资金的成功率,必然会有相当的夸大管理水平和投资运作能力之嫌。

  也正因为如此,私募基金的客户认同度和过于强大的渠道压力也是现阶段的困惑。据了解,大部分私募基金经理都仍处于凭借个人关系发产品的初级阶段,“私人银行的渠道很有吸引力,比券商来得快而且稳定,但说实话我们掏不起那个钱。”一位从国内大型基金公司奔私的私募经理坦言。

  猜想

  日前,关于将私募基金纳入法律监管已经达成共识的消息不断,可以预见的是,在阳光私募基金正式“收编”之后,其信息披露将不断透明化,投资操作更加规范化,其管理和运行模式也在不断向公募基金靠拢。

  目前,私募基金的操作手法更加灵活,也意味着更不受制约,加之没有消息披露的义务,整个阳光私募都处在朦胧中,有关业绩比拼也并不全面。业内普遍认为,在发牌之后,相关监管也将随即到位,私募基金的规范化操作可期,公信力也将增强。

  同时,法律地位的确立也将给整个阳光私募基金输入更多的血液,对公募基金人才的吸引力或大增。

  “公募基金要做好一次储备人才、应对更大规模奔私潮的准备,毕竟在私募合法化后,更多的公募人才或加速流动。”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总认为。确实,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人才的流逝已经从基金经理上升至高管,资产管理行业,人才的地位已经越发明显。

  “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唯一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是人。把基金管理公司当成像银行这种金融机构来看待,而忽视了以人为本,忽视了基金经理在基金管理公司中的作用,在制度上没有体现。”在谈及目前关于公、私人才争夺时,国内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一针见血。

(责任编辑:范晓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