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行情数据 > 行业分析

公募基金面临新困境 激励机制不对等引发人才荒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2011年05月23日01:35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公募基金是一个绝对只赚不赔的买卖。因为无论赚钱与否,它们都是旱涝保收的靠管理费谋生。但是随着投资者的不断亏钱,这一盈利模式显然已经被太多的人质疑]

  旱涝保收惹争议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公募基金是一个绝对只赚不赔的买卖。因为无论赚钱与否,它们都是旱涝保收的靠管理费谋生。但是随着投资者的不断亏钱,这一盈利模式显然已经被太多的人质疑。

  2006~2007年是中国公募基金界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指数连续创新高,A股大牛市让基金和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正是这样的大牛市行情掩盖了基金管理公司盈利模式的弊端。

  当2008年的大熊市突然来袭时,经历过之前的疯狂泡沫洗礼的投资者开始觉醒。2008年偏股型基金产品全军覆没,但基金公司依然收取着数量惊人的管理费。2009年A股市场继续震荡,多数基金告负,管理费继续。2010年同样如此。当一而再、再而三地亏钱还在上交管理费之时,投资者的不满情绪开始到达高点。

  近期有消息称,基金业管理费收取的办法可能要出现变革,即将与业绩挂钩。不过,据了解,到目前,这一切都只是传闻。是否能实施依旧需要时间去等待。

  激励机制不对等引发“人才荒”

  近些年,关于公募基金人才荒问题的讨论开始出现在业内各种论坛之上。然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发现,其实所谓的人才荒并非真相,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公募自身的激励机制问题。

  沪上某位已经离开公募基金行业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之所以离开公募行业,原因之一就是深感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和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一方面旱涝保收的盈利模式对投资者不公平,另外就是公募基金之所以会不时爆出"老鼠仓",就是因为激励机制的问题。”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激励机制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公募基金业。为此,不少管理公司高管也因此离开了这个行业。其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基金业并不缺乏人才,只是激励机制的不对等,使得太多的人看不到未来。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也不难印证上述人士的言论。太多离开公募行业的人士并未真正离开资本市场,他们更多地选择了自行组建私募机构,可见并不是资本市场没有吸引力,而是公募基金没有吸引力。

  为“银行打工”的渠道瓶颈

  如果说上述两个问题只是公募基金自身的问题,那么外部同样给公募基金的发展带来太多的困难。在渠道为王的当下,公募基金过多地依赖银行渠道销售产品也让其逐渐沦为“为银行打工”的机构投资者。

  “基本上,发一只产品就会亏钱,发得越多越亏。”沪上某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营销部人士如此对记者表示,“银行渠道太强势,要想完成任务,就得给足够的佣金,都是为银行打工。”

  显然,过度依赖银行渠道发行产品已经成为公募基金当前销售最大的问题所在。太多的公募销售团队人士表达了这种困惑。尽管不少公司开始发力其他的渠道,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依旧没有办法放弃银行这个优势极其明显的“高收费”渠道。

  而记者从银行渠道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银行的这种“高傲”态度短期内似乎并不会出现改观,部分阳光私募产品都已经开始借道银行渠道,银行的“生财之道”可谓极其宽阔,并不会因为公募的困境而“妥协”。

  投资者不信任离场

  公募基金的上述诸多问题已经逐渐被广大的投资者所认知。而连续多年的业绩回报一般也让不少投资者愤然离场。

  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多,公募基金的整体规模并未出现增长,其中很多基金更是遭遇了数额不小的赎回。众所周知,新基金发行之时,不少管理公司都会有帮忙资金的介入从而保证发行的成功,但是老基金的整体规模缩水无形中已经成为事实。

  有投资者就向记者表示,公募基金自身问题太多,投资回报也实在一般。“如今可以投资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阳光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多渠道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像过去只有公募基金一种渠道,没必要继续坚守。”

(责任编辑:郭奇邦)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