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投资攻略 > 基金动态

基金高管触发离职潮 基金业绩不佳或是主因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1年06月11日10:06
  基金市场陷入“瓶颈期”,总规模3年缩水近2000亿

  与基金发行数量迭创新高相比,国内公募基金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事实,即自2007年以来基金行业规模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在2010年缩水1739亿元。这意味着,基金业进入了发展“瓶颈期”。

  基金业对于人才的吸引,也从过去的蜂拥而至变成了现在的百业凋敝。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从最初的研究员、基金经理演变成了公司的高管。据悉,仅今年以来,便有12家基金公司公告高管出走,占整个基金行业的20%左右。掌门人频频背弃门派,另立山头,究竟是什么原因?虽然在公告中,高管离任的原因大多显示为个人原因、到期换届等,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基金盈利能力的降低,中小基金公司无法完成董事会年初制定的盈利目标,也是迫使基金高管离任的原因之一。

  半年来40余高管相继离职

  日前,招商基金总经理成保良将离任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据称其将成为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筹备人,该公司是上海国际集团按照上海的QFII-LP政策发起设立的本外币产业投资基金。如果成保良真的将投奔私募,也将使得坚守在公募基金业的元老级人物所剩无几。

  相比之下,万家基金的高层变动更让人惊讶。3月4日,万家基金发布了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换人。公告显示,万家基金原董事长孙国茂和原总经理李振伟由于任期届满均于3月4日离任,当日由齐鲁证券总裁兼财务负责人毕玉国出任董事长,原副总经理杨峰出任总经理。

  虽然孙国茂和李振伟皆因任期届满而离任,不过万家基金去年表现不尽如人意却是事实。业内人士分析称:“任期届满又不再续聘与该基金公司去年的表现多少有些关联。”

  虽然高管离职风对基金行业“小弟”的杀伤力最大,但并不表示行业“大哥”能在这场风暴中全身而退,公募基金的“一哥”华夏基金也未能幸免。

  有消息称,华夏基金原总经理助理、机构部投资总监郭树强将离开公司,赴天弘基金任总经理一职。郭树强近日已向华夏基金董事会递交了辞职申请并获得通过。目前,郭已在天弘基金办理了入职手续,只等在监管部门走完程序后公司的正式委任。

  5月11日,嘉实基金也公告称,王忠民因任期届满并退休,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职务;总经理赵学军代任公司董事长职务。业界有传言称,加盟嘉实基金近11年之久的赵学军很可能自此退出直接管理一线,卸任总经理职务,担任董事长一职。

  5月下旬,被誉为公募基金“五巨头”之一的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辞职的传言开始在坊间流传开,更有甚者称,肖风已向博时基金董事会正式提交了辞呈。其实,关于肖风离职的传闻早在一年前便已在业界开始流传,不过当时的喧嚣过后,肖风依然坚守。

  而就在记者写稿时,坊间又传出国联安基金总经理许小松即将任满离职,他或将赴招商基金出任总经理一职。华泰柏瑞基金公司总经理陈国杰可能将离职。

  除了上述基金公司之外,今年被卷入高管离职风潮的公司还有,国海富兰克林、光大保德信、申万菱信、中海基金、银华基金、中欧基金、东方基金、金元比联、天弘基金等等。粗略统计,基金高管今年以来发生变动超过40次,涉及基金公司超过12家,其中中小基金公司占据了大多数。

  基金业绩不佳或是主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昔日熙熙攘攘、百舸竞流的基金行业,变得如此“萧条”,使得众多高管离职?虽然在这些高管的离任公告中,大多标注为个人原因、换届离任等,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不过是个托词。从高管离任情况看,大多属于业绩压力较大的中小型基金公司,这或许才是其离任的真正原因。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07年底,国内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总份额达到了2.234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近3万亿元。而截止到2010年底,国内的基金公司增加到了63家,管理的基金总份额为2.29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2.44万亿元。也就是说,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基金行业不进反退。基金行业的管理人员的日子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据上海某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此前在发行一只新产品,但公司总经理却一直处于休假状态,公司内部一直传闻其将出现变动。他告诉记者,在总经理上任时股东方曾经要求其签署一份关于在任期间业绩的协议,要求其在任期内将公司规模扩大一倍,但是该高管明确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今年虽然公司将新发几只产品,但老基金的规模掉得很快,年初制定的计划几乎没有完成的可能。这可能是其想离职的主要原因。

  有基金业知情人士透露,国海富兰克林原总经理金哲非的离任也与业绩不无关系。据透露,在金哲非担任总经理的3年间,公司规模扩张并不显著,导致股东方不满。

  而一位今年离任的小型基金公司高管则向记者透露,大型基金公司与小型基金公司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股东方理念方面都很难达成一致。中小基金公司股东方对于业绩的要求看得过高,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这类公司想突围难度很大。

  智酷金融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表示,直到今天基金行业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窘境。自2007年以来,市场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单边熊市的状态,基金丧失了赚钱效应,自然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现在新发股票型基金超过10亿规模的已实属罕见,在30亿规模以下的新基金,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在这种状况下,股东方如果急功近利,和管理层理念不融合,自然会引发冲突,出现“不是你走便是我走”的局面也并不奇怪。“毕竟资金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基金公司也不例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人士感叹道。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离职之后的流向,不再是在基金这个池子,而是进入了券商、私募以及信托公司,这和2010年之前的情况正好相反。

  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堪忧

  资产规模达百亿元,被业内普遍视为基金公司的生存线。

  据巨灵财经统计,截至2011年5月3日,有14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下,28家管理规模在200亿元以下,其中金元比联、浦银安盛、天治、诺德等基金公司管理的规模不足50亿元。

  而2011年基金一季报显示,排名前10位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高达1.16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行业比重达48%,行业资源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基金公司以及中小基金公司发展,目前都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一位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小基金公司尾随佣金比例在六成以上,即便排名在前5名的大公司比例也在35%以上。发行一只新基金产品,中小型基金公司只能拿走总计费用的0.75%。再扣除发行、广告等多项支出后,基金公司发行一只新产品在最初两年几乎都处于赔钱状态。与此同时,老基金在市场下跌影响下,规模还在不断下降,长此以往基金公司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窄。

  原金元比联总经理易强在离任时也曾表示,按照现在的方式,新基金公司开业一般是40至50个人的架构。固定开销与薪酬每年需要支出3000万元左右,房租每年500万元,加上差旅费以及银行渠道的一些费用,每年的支出将达到6000万至7000万元。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新公司发一只基金规模一般在5亿元左右,若按1.5%的管理费,按照跟大银行的分成比例,最多只能拿到一半,分成后收入375万元。支出是固定的,但收入只有375万元。现在很多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还在延续过去基金公司的发展模式,实在看不出这些公司有任何盈利的希望,将出现无路可走的局面。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Newshoo)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