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总额暴降九成 “铁公基”让基民很受伤
2012年03月19日08:30
来源:大众网-经济导报
“盼了这么久,买的基金终于有分红的了,不知该高兴还是悲哀。”17日,济南基民刘女士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语气中不但没有预想的那般兴高采烈,相反还透着一丝纠结和无奈。
就在几天前,新华基金公司宣布其管理的新华优选成长基金将进行分红,每10份派现3元,现金红利发放日为3月20日。刘女士手中持有2万多份该基金,算下来能得到六七千元红利。她对基金分红减少颇有怨言,也感到无可奈何。导报记者发现,像刘女士这样的基民不在少数,如何完善分红制度、保护基民正当权益,正成为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分红降九成
刘女士2007年开始购买基金,先后购买的基金不下20只,但在她的印象中,能够正常分红的基金可谓寥寥无几,“好像广发小盘有一年每份分了两毛钱,其他的记不得了。”鉴于红利转投可以减免申购手续费,她干脆将基金分红方式全部定为红利转投。本以为自此可以保值增值、高枕无忧了,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股市几年间从6000多点跌到2400点,基金公司更是成了“铁公基”,分红愈发吝啬起来。这种情势难免让她心灰意冷甚至“麻木”起来,连以前每天都要看的基金净值也好久懒得理会了,偶而传来的分红消息对她来说也只是“死水微澜”。
刘女士的感受并非个例。按照以往惯例,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基金公司分红的旺季。然而,今年明显冷淡了许多,本月分红的基金只有寥寥六七只而已,且红包小得可怜,几乎每份派现都低于0.1元。此次新华优选成长股票型基金将发放8.19亿元的现金红利,据称是今年以来基金派出的最大红包,不过,每份派现也只有0.3元。
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1000多只基金中,今年以来分红的只有52只,共分红56次,累计分红金额不及26亿元。而去年同期,尽管股票市场不给力,尚有169只基金分红176次,分红金额为226亿元。相比之下,今年基金分红不仅在次数上减少了七成,分红金额更是减少了近90%。具体来看,债券基金是分红的中流砥柱,股基仅有7只。
遭遇维权难
“基金公司常常用"行情不好"搪塞基民,可是去年股市行情更不好,基金全年分红总额比2010年也只下降了不到六成,今年却下降更多,这又怎么解释呢?”刘女士质疑道。
据了解,早在1997年11月我国制定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就规定:基金收益分配应当采用现金形式,每年至少1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净收益的90%。证监会也于2009年3月制定了相关基金收益分配的规定,明确了基金分红的相关事项。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监管力度不够,基金分红的有关规定事实上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因而被一些基金管理公司钻了空子。今年“3·15”期间,基金分红虽然被列为金融维权的一项内容,不过,基民要想就分红维权,着实艰难。比如,在不久前结案的国内首例基金分红案件中,基民上诉南方基金不分红,但由于该基金合同中并没有“每年至少分红一次”的表述,最后基民以失败告终。
面对基民们日益高涨的维权呼声,中国证监会日前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基金分红行为的监管,对违规失信的基金管理公司,将依法对公司及相关负责人采取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管措施。
对此,山东财经大学(筹)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张延良表示,要彻底与“铁公基”说再见,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和强化强制性的分红约束机制,不但应要求基金公司在一定时限内必须分红,而且应当规定超过一定时限不分红的就不能再融资,如果再超过一定时限不分红就必须退市。同时要切实加强执法力度,只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遏制住“铁公基”的肆意妄为,保护基民们的合法利益和投资积极性。
作者:吕文 (来源:经济导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