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量化基金现状:起步晚、规模小、只数少,开发空间大,收益分化也极为明显
相对海外量化基金,国内公募的量化基金起步较晚,之后的发展也一直非常缓慢。2004年,光大保德信借助外方股东保德信的经验,成立了国内第一只量化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
2005年,另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也借助外方股东力量成立量化基金上投摩根阿尔法。
由于缺少海外资管机构的帮助,缺少具体的量化基金操作经验,之后,量化基金市场拓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9年,嘉实开始摸索量化基金投资时,国内的公募基金才开始不断成立新的量化基金。
国内量化基金起步晚
目前,包括光大保德信、上投摩根在内,国内共有13家基金公司成立了公募量化基金。这13只基金分别是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上投摩根阿尔法、嘉实量化阿尔法、中海量化策略、华商动态阿尔法、长盛量化红利策略、富国沪深300、南方策略优化、华泰柏瑞量化先行、长信量化先锋、华富量化生命力、大摩多因子策略和申万菱信量化小盘。
但各只公募量化基金的规模仍然不大。根据WIND数据,这13只基金的发行总份额仅200亿份,与海外量化市场相差甚远。规模最大的富国沪深300增强也仅发行了35亿份。
由此可见,国内公募量化市场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按照200亿的规模来统计,量化基金在整个公募市场占比仅1%-2%,而美国使用量化策略的基金占比达到30%。”大摩华鑫金融工程和风险控制部副总监、量化团队负责人刘钊说。
而大摩华鑫与上投摩根一样,借助外方股东的优势,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会陆续成立几只量化基金。
按刘钊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市场上专门的量化基金数量可能达到40只甚至更多。量化基金的规模也将翻两番。届时,主流的大中型基金公司普遍会开始推出自己的第一、第二只量化产品。
华南区一位做量化对冲的私募投资经理也认为,未来量化基金市场占比达到10%至20%是非常大概率的事件。
13只量化基金,仅两只实现正收益
与普通股票型基金类似,量化基金有严格的仓位要求。据统计,第一只量化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的股票仓位在85%至95%,富国沪深300增强的股票投资仓位必须在90%以上,其中沪深300指数股票仓位在80%以上,其余多数公募量化基金的股票仓位为60%-95%。
数据显示,量化基金自成立以来的收益并不乐观。在国内13只运营的量化基金中,仅2007年牛市前成立的两只基金呈现正收益。
根据WIND数据,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成立至今的累计收益率为165%,平均年化收益约为21%。而上投摩根阿尔法成立至今的累计收益率为280%,平均年化收益约为40%。
而自2009年成立的量化基金,其收益率均为负值。其中,南方策略优化、长信量化先锋、华富量子生命力的业绩最不理想,成立至今其收益率分别为-28%、-23%、-18%。
“量化基金争取在牛市中跑赢普通股票基金,在熊市中比其他基金少亏一点。”大摩华鑫的刘钊说。
但记者发现,在熊市中,量化基金也难以明显跑赢大盘。根据WIND数据,以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区间,13只公募量化基金的平均涨幅为-25%,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23%。
投资策略大多采用
“多因素数量模型”
尽管这13只公募量化基金的有各自的投资策略理论,但调查发现,其具体的投资方法差别并不大。
根据各基金招募书,最先成立的光大保德信参照外方股东的经验,设置了“多因素数量模型+投资优化器”的策略。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通过多因素数量投资组合选取基本股票,通过投资优化器筛选,确定最终投资组合。
这是最基本的量化投资方法,记者发现,在2009年以后成立量化基金的基金公司,在没有外方股东的经验支持下,多数都沿用了光大保德信的“多因素数量模型”策略。如2009年独自“试水”的嘉实量化阿尔法,其投资策略是“多因素模型+稳健优化法”,与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的投资策略如出一辙。
据了解,之后陆续成立的基金均采用多因子量化选股模型,其量化指标包括价值指标,如PE/PB。成长指标包括盈利增长率、一致预期收益率等。
多因子量化选股虽然剔除了个人情绪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但是,最终投资组合的确定,需要经过管理人人工选股。另外,对PE/PB等筛选指标的量化不同,也造成各量化基金出现较大的业绩差异。
“除了多因子模型以外,量化投资的主要策略还包括事件驱动、统计套利、配对交易等。”但这些投资策略在国内使用并不广泛。国内量化策略,普遍以多因子策略为主,毕竟这也是海外最主流的量化投资策略。”大摩华鑫的刘钊说。
据了解,目前海外已流行的量化投资策略都已经被引入国内,但多数并未被广泛使用。除了13家已经成立公募量化基金的公司以外,一些大中型公司如嘉实、易方达、博时、富国、国泰的专户投资中均引入了量化策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