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监管层对于新基金公司审批节奏加快,加上目前待批的8家公司,基金公司数量将突破80。虽然投资方纷纷表态已做好头几年 “烧钱”的准备,但进入这个行业除了实现产业链的布局外,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亦是题中之意。
《每日经济新闻》梳理了部分大型基金的分红史,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尽管第一批基金公司成立于1998年,但直到2007年大牛市之后,这些基金公司才真正开始向股东谋得像样的投资回报。
随着股权变更潮迭起,更多的投资方越来越“现实”,近年来对于基金公司红利回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华夏基金:3年分掉一个“华夏” 行业老大华夏基金是近3年来上缴红利最多的公司,2009~2011年累计分红24.17亿元,而华夏基金截至2011年末的总资产为29.73亿元。这意味着,3年的分红总额近乎于一个华夏基金。
堪称“红利奶牛”的华夏基金,给
中信证券(600030)的分红之巨在业内绝无仅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2006~2010年,华夏基金共为中信证券贡献红利约32亿元,这还不包括中信基金未合并入华夏基金前贡献的红利。这或许也是中信证券为何拖延三年,迟迟不愿出售华夏基金股权的原因。
由于股权出售势在必行,中信证券也不遗余力将华夏基金能分配的利润一毫不落全部收入囊中。
2011年6月,华夏基金向中信证券分配2010年度红利,派发现金红利6.967亿元这是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全部。华夏基金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会批准将公司截至2009年底的可供分配利润全额分配给中信证券,金额高达11.52亿元。而2009年度,华夏基金分红也高达5.68亿元
(由于2009年度完成与中信基金合并,此数额包含中信基金分红额)。
根据中信证券披露的信息,2006~2007年,中信证券陆续完成了对华夏基金的全部股权收购,共支付收购款9.4亿元。加之对中信基金(后与华夏基金合并)的出资和收购股权共计1.6亿元,中信证券对于华夏基金的投资资金总共为11亿元。也就是说,仅2010年发放的红利便让其收回了成本。
作者:徐皓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