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的故事要从东四营业部讲起。
一年做到全国老大 1993年4月,华夏证券发现他的第一家营业部北京东四营业部深陷危机:注册资本金仅1000万元的营业部,客户保证金亏空就达591万元,营业部的资金周转异常困难。
当年8月,加入华夏证券不到一年的范勇宏临危受命,出任东四营业部总经理。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峥嵘岁月。
初到营业部,他建章立制,迅速堵漏,千方百计四处筹资,稳定员工队伍,稳住客户。
营业部刚刚度过危机,他就立志赶超当时全国最大营业部万国证券上海黄浦营业部。营业部副总经理陈利等人受命前往上海实地考察,“我们扮作大户,进入黄浦营业部,主要是看他们的管理。”回到北京后,陈利提交了厚厚的一份汇报材料。范勇宏提出“南有黄浦、北有东四”,要求营业部全体员工以万国黄浦营业部为目标,去摹仿去学习。
学习的同时,范勇宏的东四营业部在创新。1993年,在A股低迷之际狠抓法人股交易,东四营业部开通了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NET系统,成为全国第一家开通四个市场交易的营业部。当年,东四营业部成为唯一的在异地开发的国债期货席位,也是第一家把现货国债作为一个部门的营业部。
1994年上半年,北京发行4只股票,东四营业部成了2只股票的代销点,陈利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营业部门口是人山人海,30多天里,我只回了四趟家。”东四营业部客户也迅速从600多名发展到上万名,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一级半市场。
这一年,东四营业部开始成为全国最大的营业部。
“他的眼光要比我们长远” 范勇宏马上开始抓两件事:一是提出“追求卓越,崇尚完美”,大搞营业部文化建设;二是员工队伍建设。
“在用人方面,我想找一些岁数大的稳当一点的人,但范总不同意,要高学历的年轻人,要从大学生里去找。”陈利说。
陈利称,范勇宏很注重客户利益,“他总是说,我们的盈利必须放在客户盈利的基础上。他认为要留住客户,首先要为客户做好投资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范勇宏亲自动手,在1994年写了一本名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小册子,系统介绍NET系统。“印了1000多本,发给营业部的客户。”陈利说,“那要算最早一批的证券类书籍了,客户都夸他文笔好。”
东四营业部还在全国率先开办夜市,从下午5点到晚上9点,普及证券基础知识。营业部夜市持续近两个月,吸引了很多客户,西边石景山、房山、大兴,北边的昌平、顺义,都跑来开户。
范勇宏也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
东四营业部与财政部财科所合作举办了两届研究生班,先后有87名员工参加。每名员工学费要8000多元,在当时还是非常大的数字。最后,有6名员工通过考试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后来成为基金一哥的王亚伟就是其中一员。
东四营业部成立了华夏之星股市研究中心,出了一本期刊,范勇宏取名为《荷露》,其立意显然出自“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范勇宏手下工作,人会变得很勤奋。”当时负责华夏之星研究中心的赵笑云说。他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与范勇宏同事3年,他说,范勇宏很体恤下属,他有种特别的力量,能让每个人都感觉受到重视,还有无限潜能可以挖。
赵笑云对范勇宏的第一印象就是细心周到,那是1994年,刚从海南到北京闯荡,还没有开口,范勇宏就为他排好了食宿,不动声色的关怀让赵笑云心中很是感激。第二个印象就是范勇宏的问题特别多,有时正在看盘,范勇宏随手拉把椅子坐在旁边,冷不丁就会抛出几个问题。
赵笑云说,当时他们每天都加班到晚上9点、10点,将当天的策略报告用传真发给客户,有时已经回家了,突然想到某个方面需要补充,会马上和同事讨论,大家都把8小时之外的工作电话视为正常。
“对有能力的人,范勇宏从来不掩饰欣赏之情。”赵笑云说,而且当时有位优秀的老员工跳槽去了上市公司,范勇宏还经常和他保持联系,让他在公司呆得不顺心就回营业部来。
华夏基金的摇篮 至此,范勇宏时期的东四营业部步入传奇阶段。从1994年开始,东四营业部开始稳居全国第一,在任不到5年,为国家带来1.2亿元的税收,为华夏证券带来4亿多元的利润,为股东带来568%的年均资本回报率。他所创的利润不仅弥补了营业部的亏空,即使放到证券公司的利润排行榜中,也排在前15名以内。
范勇宏时期的东四营业部也为证券市场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担任证券公司副总以上职务的就不下10人,仅在北京,从东四营业部走出去的营业部经理就不下20人。
东四营业部为范勇宏的新征程打下了基础。华夏基金10多人的筹备组,大多是他在东四营业部的旧部。据公开资料,华夏基金成立之初,在总经理范勇宏之下,金旭、李操纲任副总经理,王亚伟、江晖、滕天鸣和张后奇四人任总经理助理。除了金旭和江晖之外,其他人均出自华夏证券渊源,其中李操纲、滕天鸣、王亚伟和张后奇均来自华夏东四。(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作者:杨波来源证券时报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