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看到,证监会终于准备取消那一条著名的规定:内资基金公司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
很多人看到这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一声长叹:中信证券亏了。
在过去的两年内,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之反复纠结,关键就在于这一条政策的尺度把控。每当有消息说,证监会可能会放松关于基金公司股东持股比例的要求,中信证券便停下转让工作、驻足观望。
那两年,华夏接获多项禁令,无论公募专户均不得发新产品。除了企业年金之外,其他业务增长全部停滞。
那两年,大部分大盘蓝筹股再融资项目,中信证券全都失手主承销商竞标。因为证监会说,作为华夏基金的大股东,不可再承销华夏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
据说,他们先后一共错过了600亿元的再融资承销。
真正决定华夏基金命运的是,2010年末,中信证券准备H股上市,证监会说,应该先解决华夏股权问题。
中信证券权衡再三,终于决定,H股上市及国际化比死守华夏基金股权更为重要。
因此,你才看到了北京产权交易所那一纸转让公告。
你也许还记得,挂牌过程中,中信证券曾主动提前撤回了两份股权。
那是因为,加拿大鲍尔集团已经现身,华夏基金确认将转为中外合资基金。
以中外合资基金而论,中信证券最高可以持有75%的华夏股权。但是证监会并没有同意中信的新一轮沟通,坚决要求中信证券最高持有49%。
一位当时曾经参与过转让工作的人士对我说:那两年,我们尝试了一切的可能性,想要留住华夏基金。
后来,才有了你看到的股权转让落定、王亚伟范勇宏辞职、董事会换届……种种戏码。
如果去年此时,这条规定已经改变,那你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华夏基金和中信证券?是否一切构架,仍和2010年初一样?王亚伟和范勇宏,是否就不会离开?
如果股东持股限制规定在更早的时间出台,中信证券根本就不可能收购控股华夏基金,那华夏还是现在的华夏吗?你是否还能想起,那一年的中信基金?
每一个随时变化的政策,都一再让你灰心,拼尽所有努力,不过白白受苦。
1999年8月28日,交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脱钩”的要求下,将海通证券和太平洋保险移交上海市。
那一年末,几大金控平台初现雏形,如你所知,其中并无交行身影。
本周,各地证监局将组织各公司总经理们传达郭树清主席讲话及基金业改革方向。很多人还未认识到,基金专户投资全放开、券商资产管理投资范围放宽、保险公司可发行公募产品,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此前15年严格分业带来的利润,是否能够在一个混业的财富管理市场持续?
政策大过天,你猜下一个转弯在哪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