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双向ETF是监管层送给两地市场以及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大礼包,然而外资机构也凭借自身的竞争实力分得一杯羹。近日获批的首批RQFII-ETF基金已经明确与花旗展开深度合作。至于在内地发行的挂钩港股指数的跨境ETF产品,一些外资银行也非常乐于扮演做市商的角色。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包括银行和券商在内的中资金融机构已在香港运作多年,也的确体现出联系内地、香港的特殊优势,但在服务能力方面仍然与外资大行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加紧修炼内功。
产品同质化是首批RQFII滞销的基本原因,但品牌和渠道执行力仍然是重要因素。华夏、嘉实等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基金公司管理的RQFII产品很快销售完毕,另一些机构的产品则更依赖渠道。
首批RQFII产品大多选择中银香港托管,但除了中银香港自身的渠道之外,各家基金管理人还委托了其他机构做分销。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银香港在创新和推进速度方面的确有待提高,而中资银行在香港对散户的销售能力也不理想,“机构客户是我们自己的,零售业务主要还是得靠当地的银行。”
或许是看准了首批RQFII滞销带来的市场机会,一些外资银行加紧向境内基金管理人推销自己的托管和销售服务,花旗凭借其在香港ETF托管业务中的实力,是其中最卖力的一家。
但也有研究机构称,随着中资机构相关业务的逐渐磨合成熟,未来在香港基金托管市场中也将占领一定的份额。资产管理咨询机构Z-ben在其不久前的一份报告中看好中银香港与外方合资公司的潜力。
做市商对于跨境ETF的运作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报价平抑价差,另一方面还能满足大客户建仓的需求。后一种功能最能体现证券经纪商的销售交易能力。
某内地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多家外资行在该公司相关产品的筹备过程中与其进行了积极接触。“我们开始也很意外,后来才发现他们看重的并不是做市商的价差收益,这一点对于他们可能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能够借此与内地的大型机构客户建立联系,向他们展示自己的业务能力。”他表示。
跨境ETF对于内地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建仓动辄数亿甚至十几亿元,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入ETF份额无疑会有很大的冲击成本,这样他们就会选择买入一篮子股票换成ETF份额的方式——这就是外资大行的商机。实力强的大行能够帮客户撮合交易,实现较低的交易成本,这一点恰恰是大型机构投资者所看重的。
与外资大行相比,内地券商在港子公司或者是刚刚起步,或者是并购了香港的本土券商,实力仍然较弱,业务能力尚无法和外资大行匹敌。但这场争夺还仅仅是开了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