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施洛斯是一个比巴菲特更为坚定的“格雷厄姆”追随者。在其大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中,他坚持着。沃尔特一直珍藏着一本1934年版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将其奉为65年职业生涯的圣经。在书的封面上写着:“格雷厄姆关心的是如何控制自身投资的风险,他不想赔钱。人们不记得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时的具体情形,以及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也是人们在投资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经历过18次经济衰退的沃尔特显然牢记控制风险这一首要原则,他的WJS合伙基金在1956~1984年近30年中,仅有4年没有取得正收益,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则有8年都是亏损的。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沃尔特的投资方法听起来却异常的简单:用足够便宜的价格买入具有价值的公司。
沃尔特喜欢“便宜货”。他曾经表示,相对于价值来说,价格是最重要的因素。他寻找那些交易价格是账面价值80%或者更低的公司,股息收益率超过3%,最好没有或者很少债务,管理层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沃尔特不关心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也不在乎货币政策或者流动性,他几乎从来不与管理层见面会谈,甚至也不太考虑投资时机。他已经做到了格雷厄姆所说的在投资中消除情绪,只按照严格的价值投资纪律买入和卖出证券。
在投资方法上,人们常常喜欢拿沃尔特与巴菲特、彼得·林奇相比,前两者确实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而沃尔特与彼得·林奇则完全不同:前者每年去300个上市公司调研,而后者则几乎没有拜访过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仅在办公室里分析财务报表;彼得·林奇有着惊人的高换手率,他可以在一天内买入100只股票,再卖出100只股票;而沃尔特的组合也非常分散,但是他分散的目的是因为他投资的公司都很小,沃尔特希望通过持有以保持关注。沃尔特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近乎是处于全仓投资,他曾经说:“我在持有股票时比我持有现金时睡得好!”
有时,沃尔特也会将自己的投资知识进行反向运用,特别是在估值极高的行业领域,比如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2000年和2001年,这两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为-9%和-12%,而他通过做空互联网公司获得了28%和12%的正收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