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过冬”的最好办法或是开源节流。而对于一些已在业界行走多年的公募基金而言,面对目前的行业困局,压缩开支却常常抵不过管理规模的持续缩水,开源节流仍摆脱不了一番惨淡景象。
在海富通基金九年多的经营时间内,同行者规
模与日俱增,但公司一方面收获了产品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却有超七成的基金较成立之日有不同程度的“缩水”。18只基金缩水
尽管公募界“业绩是王道”,但规模依旧是公募“立命之本”。也是各大基金管理公司一直追求的目标。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成立九年多以来,海富通基金共计发行成立了25只基金(包括分级基金),却有18只基金在成立之后规模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瘦身”。
在海富通基金旗下的15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包括QDII)中,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只有3只基金相对成立之日规模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成立于2011年的海富通大中华精选(QDII)首发规模达8.22亿份,但今年三季度末净值仅剩7748亿元,两年不到缩水比例达到90.57%。另外,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净值累计增长率为-20.50%,似乎道出了规模缩水的内情。
另外,去年底成立的海富通国策导向,该基金在新基金发行低谷中获得5.53亿份的首募成绩差强人意,但随着“帮忙”资金的迅速撤离,短短三个季度后,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只能像大户一般捉襟见肘地管理着仅剩的5596万元净值,缩水比例高达89.89%。
统计还显示,海富通上述15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中,有10只自成立以来规模缩水超过50%。这10只基金成立时共计首募166.38亿元,而到9月末仅剩35.08亿元。
股基遭遇弱市,规模下滑或许还有理由,但债基规模同样缩水就令人颇为不解了。统计显示,海富通稳健添利A成立以来规模缩水87.66%;稳健添利C成立以来规模暴跌94.83%;海富通稳固收益在2010年11月底成立之时规模尚有26.97亿元,但两年时间不到便下滑87.52%至今年三季度末的3.37亿元。
投研团队稳定之惑
在业界看来,海富通基金部分产品规模大幅缩水的背后,是投资者对于其投研团队不稳定的忧虑。
公开资料显示,从供职时间来看,海富通基金现有公募基金经理团队绝大多数都在5年以上,最长的基金经理甚至超过8年。公司投研、管理团队稳定,一度羡煞旁人。海富通这种稳定的背后是公司多年来一直强调的内部培养人才机制,不过,这一机制目前也逐渐显现其弊端。
比如,基金经理“一拖二”在海富通内部日益“常态化”,而牟永宁“一拖三”,邵佳民“一拖四”,张丽洁“一拖五”,刘璎“一拖六”,“一拖几”的纪录不断改写,令持有人倒吸凉气。
一位公募业内人士表示,海富通鲜有从外部引进人才,是担心企业文化、投资风格的迥异带来团队的不稳定,但单一地从内部培养人才也会加剧人才紧缺大背景下基金经理们身兼数职的力不从心。
同时,长久的“单一投研文化”也容易引发业界较为忌讳的“固步自封,步调一致”问题。数据显示,海富通旗下偏股产品重仓股重合率位居行业前列,以刚刚披露的三季报为例,中信证券、万科A、国电南瑞、保利地产等多只个股成为海富通基金旗下9只基金的重仓股。
在市场人士看来,同系基金抱团类似个股,在遭遇“黑天鹅”袭击时,系统性风险将暴露无遗。
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海富通基金是一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典型性代表,这与其投研团队风格、步调一致相关。“尽管其投研团队十分稳定,但这种稳定在从业经验上却显得十分单一,导致产品业绩并不像一个稳定团队应有的表现。”上海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另外,公司产品也少有创新,基本都是同一类型的产品,这也与其团队的‘步调一致’有关。创新性被束缚住,并最终影响到了其规模的增长。”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