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条例与货币基金诞生记
2012年12月19日11:03
来源:第一理财网
发工资后第一天,你会把账户余额全部转换为货币市场基金吗?
中国的投资者大多数会说“NO”,但在美国,很多人早已习惯了一有闲置流动资金就自动划入到货币基金账户中的理财习惯。
在美国,除了金融和非金融企业等机构习惯持有货币基金,它也早已被普通老百姓视为银行存款的良好替代品和现金管理工具,享有“准储蓄”的美誉。全民买货币基金在美国并不是空谈。
追溯货币基金的诞生要从“Q条例”开始美国1929年之后,美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大萧条。为恢复金融秩序、筹措战争资金和战后经济恢复,金融市场随之也开始了一个管制时期,并颁布了Q条例。规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规定了上限机制。但随之而来的弊端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通膨胀率一度高达20%,同期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的收益率高达10%,但是Q条例的限制让大家失去对存款失去了兴趣。于是乎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货币基金因此应运而生。
1971年,美国的鲁斯·本特和亨利·布朗为规避Q条例的限制,将储户小额存款集中起来,投资于当时小储户无法进入的大额定期存单市场,然后将较高的收益分给投资者,这被视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源头。
中国的货币基金基金也因为能够涉足票据和银行间市场,所以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能够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达到3.5%左右。而流动性与之类似的活期存款年利率仅为0.5%。
海富通近期一次在线客户活动中发现,有两类人群更适合关注货币市场基金。首先是追求本金安全、希望获得高流动性和稳定收益的银行活期/定期储蓄客户、国债投资者;其次是将货币基金作为投资组合的类属资产配置,达到优化组合或避险目的的专业投资者。
[网络编辑 子非鱼]来源新闻晨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