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奕投资裘雄:找好项目再募资,高敏感高科技不投
共管理6只基金,基金规模逾10亿元,累计投资逾30家企业,其中有1/3已实现退出
理财周报记者 田小蕾/文
裘雄说,做投资对行业要有自己的理解。用一个投资案例可以说明:2012年5月,他投资了一家做保险
中介的公司,而目前资本市场上尚未有一家保险中介公司上市。裘雄是上海久奕投资的董事长。在PE圈,久奕投资的名头或许尚不为人熟知,但它却连续两年在“CVAwards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榜单”中位列50强。
截至目前,久奕投资累计管理6只基金,基金规模逾10亿元,累计投资逾30家企业,其中有1/3通过上市或并购退出,包括熔盛重工、天润曲轴、郑煤机。郑煤机投资到退出仅3年,回报近6倍。
“目前为止,久奕还没有一个导致投资人亏损的项目。”裘雄说。
100%投资成功率
“投资是要有点胆略的,而且一旦看准了就要坚持。”
上世纪80年代初,裘雄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此后留校做过教师,后在中央直属机关当过公务员。90年代裘雄旅居英国,此间他和3个地道的英国白人一起创立了通讯器材分销公司,第一年利润率就保持在3%-5%,第四年销售额达2亿英镑。
在嗅到WTO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后,他回到上海,经过再三权衡,在汽车4S店和房地产行业中,选择了进入后者。而在做房地产项目的时候,裘雄就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从二级市场的股票开始,一直做到一级市场的PE投资。2004年,他正式成立上海久奕投资,组建团队专职做起了PE。
久奕投资管理的6只基金总规模逾10亿元。为了控制风险,裘雄把每个项目的投资维持在5000万元左右,原则上不超过亿元。
因为有国外创业经历,裘雄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喜欢把行业形势跟国外比较。正因为如此,2012年5月,当券商的朋友将一家保险中介公司介绍给他时,他已了解到这是个朝阳行业,于是立马赶到广州,与董事长会面,并做出投资决策。
谈起选择上述公司的原因,裘雄说:“一谈起保险中介,你们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骗钱的’,但我的判断有两点:一,这绝对是一个朝阳行业。去年全国保费收入约1.55万亿元,而城镇化率上升带来的保险密度增长是4.4%,因此我们预测保费收入到2020年时将近4万亿元,年化增速达12%。二,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分离是趋势。西方发达国家保险销售都是保险中介来做,而目前我国大的保险公司自己铺了全国的销售网络,中介公司则因为小、不规范难以做大,不过保监会已经将中介门槛提高,希望集团化、产业化运作,而这家公司就具备这样的潜质。”
从发现上述公司到最后签约,裘雄用了2个月的时间,注资数千万元,这对于裘雄来说,属于单个项目投资额比较大的项目。
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毕竟A股市场上尚未有一家保险中介公司上市,找不到一家可比性公司,投资风险很大。
但裘雄希望,它能成为行业内第一家上市的公司。“投资是要有点胆略的,而且一旦看准了就要坚持。”他说。
裘雄的选择,在外界看来“很大胆”,但其过往投资100%的成功率是说服LP的一大利器。
2007年久奕注资熔盛重工,2011年通过香港IPO退出,回报率5倍;天润曲轴投资回报倍数为6倍;2008年注资的郑煤机,即便退出时候二级市场不太景气,仍然有5.8倍的回报;而嘉华特材在2012年经过并购退出,回报率1.7倍。“虽然不高,但由于进入时间只有1年,和二级市场被深度套住相比,LP还比较满意。”裘说。
另外,裘雄强调,投资就要做“好人”的生意。“我们十分重视被投资企业家的能力、信用、人品,对于一个创业型的项目,这一点非常重要。”
找好项目再募资
让企业的董事长亲自解答LP的疑问,最终决定投还是不投。
与许多PE不同的是,久奕投资从基金发起募集到项目投资期结束,一般只需要1个月时间。
“这是因为我们执行的是先找好项目再募资的形式。”裘说,“先由我们GP(管理团队)自己筛选和接触项目,待项目基本确定投资后,再根据项目所需资金规模,设计基金的募资规模对外公开募资,最终就形成一个边募边投的全新形式。资金根本不会在银行账户上停留;或者说,当基金募集完成时,我们的投资期也就几乎结束了。”
这种边募边投的方式或许并不稀奇,但久奕投资的亮点是,在募资过程中,久奕会召集拟投企业董事长和LP汇聚上海开会,让企业的董事长亲自解答LP的疑问,最终决定投还是不投。
2012年5月,在上海久奕一期成立之前,裘雄就已经选好了上述保险中介公司等几个项目。不久后,他在上海召集Lp与企业的见面会,当天与会人员20人左右,其中LP有10余人。由于远在外地,虽然有两家公司的董事长未能亲临现场,但都各自录制了专题视频,就LP可能关心的问题一一做解答。
“我们不是坐着打打骚扰电话,我们有数据库,有门店,我们打算开成百年老店,国家对保险中介的态度是支持和整合,扶持集团公司。”上述保险中介公司的董事长在视频中如是说。
不碰高敏感、高科技
“一是能看懂的专家都在国外,二是我不太相信他们有这个本领。”
裘雄说,他看好金融服务、能源、消费品、旅游、医药领域。而高敏感、高科技,裘雄绝对不碰。
“高敏感,就是与国家大政方针等相抵触的不能碰,例如某些教育类和手机游戏等,因为该领域的市场化运作空间还比较有限。”裘雄解释得很简单。
而裘雄远离高新技术企业的原因则是他“看不懂”。“特别是那些说有些技术可以马上赶上美国的我绝对不投,一是能看懂的专家都在国外,二是我不太相信他们有这个本领。”他说。
在投资成本上,裘也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标的估值高于目前与其业务相似的已上市公司,而规模和利润没有太大的优势,那么投就没有意思。
一年多之前,裘雄想投北汽集团,他判断这个公司上市并无太大障碍,行业发展空间他也高度看好,但当时投资成本高达11倍PE,而已经上市的上海汽车也就9倍PE,所以他决定不投。
目前,裘雄正在准备做一只专门的并购基金,并在策划回归价值投资的二级市场基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