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偏股型基金发行整体呈现回暖态势,与A股市场反弹行情呼应,但其中分化现象也十分明显。今年已经成立的股票型基金中,个别基金首募规模能达到15亿份,但同时也不乏发行规模仅在3亿多份的基金,一些中小基金公司依旧深感发行之不易。与此同时,近期被动指数型基金仍然延续着去年以来的快速扩容步伐。华夏基金5只行业ETF连发,易方达、嘉实、华泰柏瑞等公司纷纷加速在ETF领域的布局。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被动型基金,以及真正能为投资人创造超额收益的主动投资产品,有望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那些仅能跟随市场获取相对收益的基金会逐步被投资人所冷落。
从海内外基金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基金产品逐步形成了Alpha与Beta分离的趋势:市场收益,也叫Beta收益,较容易得到,因此指数基金、指数ETF的管理费用相对比较便宜;与市场不关联的超额收益,也叫Alpha收益,较难获取,管理费用相对昂贵,但也是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追求的目标。
经历过前两年熊市的洗礼后,预计这一趋势也会在中国基金市场得到强化:投资者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时会更加谨慎理性,更加强调其对超额收益的获取能力,基金经理过往业绩及其持续性、操作风格、公司投研实力等都会成为其考量指标。不然,就干脆选择一只成本低、透明度高的被动型产品跟上市场大势。发行规模过15亿的上投摩根智选30基金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为有拟任基金经理过去的业绩作为支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ETF产品仍会延续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其在股票型基金中的比重也会进一步提升。对于国内股市来说,主动投资通过市场预测、资产配置和积极的个股选择,仍然能够在超越市场指数的同时较好地控制投资风险,为投资人创造超额收益。除了传统的资产配置和精选个股策略,随着基础金融产品的丰富和投资限制的放开,其他一些投资策略的运用也会进一步提升基金管理人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指望一轮牛市改变整个行业处境的想法并不现实,未来的出路应该是加强自身的专业化投资服务水平,专注提高细分市场和领域的投资能力,在特定市场的投资研究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实现行业引领。从目前各公司的战略来看,有些公司把指数投资或者固定收益产品作为未来基金产品的发展重点,有些公司仍然坚持发挥自身人才在市场预测、资产配置上的优势,力求做主动投资旗手,也有一些公司弱化了对公募业务规模的追求,潜心扩展专户业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