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英年早逝的基金从业者:压力大、休息少为元凶
记者 凌薇
昨日,基金行业再度传来噩耗,博时基金高管李锴因突发脑溢血而英年早逝,原本不平静的基金业再度被搅乱。基金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健康状况也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重视。虽然拿着连很多金融行业都艳羡的高薪,但基金行业自身的难处和压力,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并且高薪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让人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更舍不得丢弃。
业界翘楚相继离去
昨日有消息称,博时基金(国际)行政总裁李锴因突发脑溢血于2013年3月11日凌晨不幸在香港逝世,年仅42岁。这个消息也得到了接近博时基金的消失人士证实。
资料显示,李锴1970年11月11日出生于广东,获得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 经济学士学位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5至2003年间先后在美林资产管理公司、景顺投资管理公司工作。2003年12月,李锴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市场部总经理,2006年9月30日离职,此后分别在花旗私人银行和马凯中国公司工作。2008年5月28日,李锴再次加入博时基金,2008年8月28日起任机构业务董事总经理,2010年4月8日起调任博时基金(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负责人。
据基金业人士回忆,李锴为人性格温和,好学上进,他的早逝,给亲人们带来沉重的打击。
事实上,这些年来,不少基金界的精英因为工作压力相继早早离去。被人称作"永远的阿尔法"--上投摩根基金前投资总监孙延群曾经说过,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的人并不多。
他想坚持,但却力不从心。2009年7月,年仅41岁的孙延群,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躺在病床上还在看研究报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床边的电脑还开着,他还在查看跟市场有关的资料。如今,不少金融界的同行谈起这些往事时,依然唏嘘不已。
2009年初,51岁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原固定收益总监文鸣因为癌症病逝。文鸣在生病后曾休息了一段时间,但是手术完了之后又回到公司上班,病情再度恶化,遂致不治。
2011年初,银华基金前基金经理杨长清去世同样让整个业界震惊,他也只有37岁。杨长清毕业于五道口金融学院,做过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然后又做研究员、基金经理。
一位与杨长清共过事的人士说,他对杨长清每天在公司自觉加班的印象深刻。自从2009年底担任基金经理一职以后,他经常会看研究报告直到凌晨。这期间,杨长清的孩子出生,初为人父的他,为了不打扰家人的休息,每天工作结束后,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此外,据报道,47岁的原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缪建兴、原国泰基金客户服务部总监严仁明等多位基金业人士相继因身体原因辞世。业界翘楚英年早逝,基金经理的工作压力及健康状况不由引起社会关注。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