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从业者遭健康考验
李锴离世的消息在业内以及网络、微博中引发热议,大家在惋惜、哀悼的同时,把焦点聚集到了金融从业者的健康上来。李锴不是基金业,更不是整个金融行业近年来“过劳”早逝的首位精英。
信息显示,自2009年开始,国内多位基金业人士相继因身体原因辞世,包括41岁的原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孙延群、51岁的原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文鸣、47岁的原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缪建兴、37岁的原银华基金基金经理杨长清等。
伴随着这些精英的突然离世,“过劳死”成了金融行业内不想触碰,但又感觉近在咫尺的名词。
“在高薪的背后是外界想象不到的压力”,3月12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08年以来,股市行情不好,从事基金行业压力尤其大,不只是投研,做市场、做渠道都不容易。
上投摩根基金前投资总监孙延群曾经说过,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的人并不多。据悉,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还躺在病床上看研究报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床边的电脑还开着,他还在查看跟市场有关的资料。
李锴也是这样。据一位熟悉他的业内人士说:“证监会对RQFII全面松绑,基金公司对这项业务都非常重视,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从业者压力大自不必说。”
而压力程度从李锴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的话语中也可见一丝端倪。他说,“我们到香港是在创业”。
此外,私募人士罗燕指出,资本和金融业的精英大多都有一点偏执,他们对工作有着由衷的追求,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脑力劳动、生活不规律、缺少运动等“三高”人群尤其多,步入中年后,心脑血管病成了他们生命的最大威胁。去年,中信证券(600030.SH)一位负责法务的员工也是突发脑溢血不治去世,年仅34岁。
“‘40岁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这是薪酬高但是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极大的金融从业者经常彼此开的玩笑话。而一件件实例让这个玩笑变成一个个残酷的现实,留下的不仅仅是哀伤和迷茫,更多的是警醒。”罗燕感慨地说。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