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搭上非公募快车 实现二次飞跃
□本报记者 常仙鹤
2013年,在基金公募业务止步不前之时,非公募业务却乘着政策的东风迅速膨胀。根据基金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截至2013年11月末,基金非公开募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15万亿元,相比2012年底增长52.58%,而同期基金公募资产增长不到2%。公募基金强者恒强的格局难以撼动,而专户和子公司相关政策的放开,为在公募业务上缺乏规模优势而长期挣扎于盈亏平衡线上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部分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因此发展迅猛,金鹰基金便是其中之一。
截至2013年底,金鹰基金管理的非公开募集基金的资产规模已突破100亿元,与其旗下公募业务资产规模旗鼓相当,金鹰基金管理的总资产规模也达到了200亿元。非公募业务的增长一部分来自于公司传统专户业务,一部分来自于2013年9月份开始运作的深圳前海金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金鹰子公司)。
迅速增长的规模令金鹰基金看到了二次飞跃的契机。怎么才能飞得更高更稳,也是金鹰基金当下正在思考的问题。
专户理财讲究“私人定制”
金鹰基金专户部投资总监张伟认为,在做好投资的基础上,未来专户资产管理应当表现出区别于公募业务以产品和规模为导向的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今后,技术含量低的财富管理模式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基金非公募业务始终要回到财富管理的本源,从产品导向转向客户导向,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种不同的财富管理计划,提高投资管理能力的含金量,这才是基金专户业务的可持续的增长点和管理层对基金公司放开非公募业务的意义所在。
中国证券报:金鹰基金2011年底才取得专户业务牌照,短短两年间公司非公募业务就赶上了公募业务,就专户投资来说,金鹰基金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张伟:金鹰基金非公募业务主要分两块:一是传统的场内专户业务,一是子公司管理的场外投资业务。就专户投资来说,金鹰基金的发展思路是发挥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稳健成长。金鹰基金传统优势在于权益类投资,善于挖掘中小盘成长型企业,专户业务的权益类投资依然依托公司整体投研平台,建立更为严格的专户投资体系,在研究、投资、交易、风控核心环节进行职责定位和分工,形成符合绝对收益要求的投资体系,树立金鹰基金稳健成长的品牌。同时积极拓展衍生品投资,通过衍生品金融工具的运用,为投资者对冲市场风险,提供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
我们在规模上不盲目追求增长,在产品上也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投资绩效和个性化服务,坚持成熟一个、发行一个、做好一个的原则,以业绩为核心,不断复制成熟产品,走精品化、差异化的道路。尽管金鹰专户业务起步较晚,但经过两年的稳健发展,逐渐获得了业内认可。目前专户产品主要分传统股票类、定增类、期货类三大块,其中期货衍生品已形成自己的投资特色,还独家冠名央视“天纵期才”期货电视大赛。
人才和技术是关键
在张伟看来,未来专户产品可能会有更多的金融创新,专户业务的视野可以更加开阔,比如业务可以向海外、跨市场延伸,国内的也可以兼顾股票、债券、三板等。但在大资管时代,专户面临与私募、信托等同台竞争的格局,因此,专户投资在回归投资本源,追求绝对收益的同时,需要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量身定做产品。而要做到这些,还需解决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制约。
中国证券报:未来专户业务发展的空间和困境又有哪些?
张伟:未来专户产品可能会有更多的金融创新,专户业务的视野可以更加开阔,比如业务可以向海外、跨市场延伸,国内的也可以兼顾股票、债券、三板等。具体来看,可能会产生三个主流方向:一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国债期货业务已经推出,未来随着各种券种的丰富,债券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证券的业务混业融合,固定收益类的创新会给基金专户投资带来重大的投资发展机遇,目前基金、券商的创新效果已经显现;二是衍生品类产品。由于衍生品工具的出现,市场结构和投资策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针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对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针对保险、产业资本等特定客户群体,设计创新的空间巨大;三是投融资平台。专户投资的业务放开,投融资平台的业务为基金公司开辟了新的蓝海,尽管需要很多具体制度和操作环节上的落实和保障,但前景无疑是广阔的,中小基金公司突破发展瓶颈快速发展的机遇即将到来了。
在大资管时代,专户面临与私募、信托等同台竞争的格局,相比这些机构,专户的产品形式可能还有公募的痕迹,管家式的理财服务职能并未充分发挥,而未来群体个性化的理财需求将渐成风气。因此,专户投资在回归投资本源,追求绝对收益的同时,需要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运用多种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投资风格多样而灵活,讲究量身定做、私人定制,这两方面是专户投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也给基金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另外,在衍生品投资方面中小型基金公司还面临一些困境,首先是人才和技术的制约,基金公司从事衍生品投资研究一般依赖自己的金融工程部或卖方研究以及合作的期货公司,缺乏真正具有实际投资经验的人才;尽管很早就允许基金专户可以投资股指期货、商品期货,但有关股指期货交易代码的申请开立使实际操作延迟。专户业务的创新需要系统的支持,有别于私募产品,专户业务涉及资金的托管、清算、开户、资金划转等,都需要后台系统的支持,如果后台系统跟不上,会影响专户业务创新的速度。因此专户业务的创新,比拼的不仅是产品的设计,也是一场后台系统的“军备竞赛”。
中国证券报:你认为专户投资人才稀缺的问题怎么解决?
张伟:人才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将东西方管理融合,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专户投资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我认为,能够吸引高端人才无外乎认同企业文化和有效激励机制,当然这两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企业文化要讲究艺术,激励机制讲究大多数公平、说到做到。建立一个有凝聚力、能够自我实现的平台,在工作中享受投资的快乐,是我一直在跟部门同事强调的一种文化。投资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心理体操,如果没有归属感、认同感和严格的纪律,就无法将投资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最佳配合。所以,无论是外部引进还是内部筛选、培养,首先要建立专户投资的愿景和投资理念,能够在有效的奖励机制下像磁石一样,使团队不断的引进、融合、壮大。
牢记风控
提高核心竞争力
作为金鹰基金最年轻的业务板块,深圳前海金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展势头正旺。
2013年8月经证监会批准,金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前海成立,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发展,管理规模已超过85亿元。由于金鹰子公司在房地产融资业务方面的专业突出表现,被2013(首届)新莱源·中国房地产基金年会授予“中国最佳房地产基金资管机构”荣誉称号,是获得该称号的两家基金子公司之一。
自2013年完全放开后,基金公司竞相设立子公司,由于进入场外业务的门槛降低,子公司被称为“万能平台”,中小型基金公司更是将子公司看作新的盈利增长点。但各种新事物回报和风险都是并存的,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金鹰资产管理公司看来,“基金子公司业务要发展主动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要始终以风险控制为首要目标,严格遵守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自律,在市场上树立行业形象,争取获得各方的信任。”
中国证券报:金鹰资管公司去年增长较快,在经营管理上有哪些体会?
张伟:在业务类型上,公司倡导以主动管理业务为主,通道类业务为辅。目前公司的主动管理类业务收入占比达80%以上,体现了自主管理能力,也逐步培养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始终都要把风险控制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审慎选择交易对手来拓展项目。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业务类型和项目选择等各方面把好关。首先,在行业选择方面,对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或正处于下行拐点的拒绝选择;在项目选择方面,避免选择一些即将到期而无法偿还的融资项目,进而成为其他机构的“接盘人”。类信托业务要关注交易对手,明确资金用途、还款来源、信用增级措施等。通道类业务要关注委托人的性质、到期刚性兑付的义务、管理责任的界定等,规避一些披着通道类业务外衣的类信托业务。
中国证券报:金鹰基金对子公司资管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何想法?
张伟:管理层放开基金公司设立子公司的资格,时值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陷入瓶颈之时,特别是中小基金公司,传统公募业务缺乏规模优势,渠道又受制于银行,议价能力差,基金子公司业务的放开为基金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大资管背景下的中小基金公司开辟了新的出路,这使得包括子公司在内的非公募业务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近年来基金非公募业务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样一个事情做的人多了就可能出现同质化竞争,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严格遵守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要避免行业内的价格战,重视客户的体验,通过专业化团队、高效化服务赢得市场、赢得客户;同时也要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引导其正确理解“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再者,要严格自律,在市场上树立行业形象,争取获得各方的信任;最后,要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审慎履行管理职责,确保资管计划均能按期足额退出,顺利清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