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13年新发基金市场
2014-0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廖佳
图1:最近5年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在职人数及利用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晨星(中国)
图2:美国另类策略基金与大宗商品型基金的历年规模变化
(十万美元)数据来源:Morningstar晨星(中国)
在A股市场长达七年的熊市冲击之下,公募基金的规模扩充越来越依赖新发基金已成为业内共识。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发基金市场亦是如此:产品类型年年岁岁相似,然而新发基金的费率、产品设计特征、基金经理利用率以及未来可能的发行方向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投资者据此可以找到基金投资的“新大陆”。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廖佳
新发货币市场基金费率下调最明显
除了基金经理的过往管理业绩优良、产品设计独特等因素外,低费率也是新基金“吸金”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在2013年的新基金发行市场,“价格战”并未成为主流趋势。在发行的几大主要类型基金中,除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年度费率(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有所下调外,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总体平均费率基本保持不变。
从单只基金层面来看(A、B份额视为2只基金),2013年发行的56只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年度费用为0.53%(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而2012年的平均水平为0.58%,这得益于其中25只新发基金采取了比以往更低的收费。
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年度费率亦略所下降,但这种现象更多是受个别基金的低费率拉低导致的,并不普遍。例如,银华中证成长股债恒定组合30/70指数、华夏永福养老理财混合的管理费为0.6%、0.9%,大幅低于此前该类型1.5%的平均费率水平。类似的个别新发基金低费率的现象也出现在债券型基金中,例如,易方达聚盈分级债券的管理费仅为0.2%,而债券型基金管理费的平均水平为0.65%。
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的各项费用历来是几种类型中最“昂贵”的,以管理费为例,目前国内的平均水平为1.5%,而美国仅为0.65%,虽然如此,也没有出现基金公司以低费率为由吸引投资者,或许对于这类有望短期获取暴利的基金而言,降低的费率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多只是“蝇头小利”。
值得注意的基金经理“一拖多”
在基金市场快速扩容的同时,基金经理队伍的扩充也面临一定的压力。从最近5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基金经理的人数在增加,但是基金经理利用率也在逐年攀升。2013年的新发基金市场不乏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某些基金经理甚至一人同时管理超过10只基金。对于该类基金,投资者可以重点考量这些产品的投资策略和范围之间是否存在同质化,如果是的话,有过往业绩参照的老基金比新基金更易把握。另外,要警惕“新人”同时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过多的工作量对于任何行业缺乏经验的人来说都非易事,而在2013年的新发基金市场,我们发现有投资管理经验刚过1年的基金经理同时管理9只新基金的现象。(见图1)
几种设计有特色的产品:
●浮动费率基金:业绩激励效果待验证
浮动费率基金是2013年新发基金市场的一大亮点,共有8只浮动费率基金发行。其中4只债券型基金分别为:富国目标收益一年期纯债基金、富国目标收益两年期纯债基金、诺安稳固收益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方正富邦互利定期开放债基,另外4只混合型基金分别为中欧成长优选混合基金、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混合基金、融通通源一年目标触发式灵活配置混合和融通通祥一年目标触发式灵活配置混合。
浮动费率基金的出现改变了公募基金过去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费模式,其中7只基金皆在招募说明书中约定当基金业绩低于设定值时,采取零费率。从表面上看,浮动费率对基金经理的业绩管理有一定激励作用,但影响业绩的因素颇多,例如短期市场的波动方向。8只基金成立时间皆较短,短期业绩参差不齐。
从国外成熟市场例如美国和英国的基金市场来看,浮动费率基金虽然起步较早,但市场对于浮动费率与业绩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关联始终没有定论,这类基金的数量和规模也相对有限。
●不一定“分红”的定期支付型基金
在2013年下半年,定期支付型基金推出市场时,我们曾重点关注过这类基金。这类基金吸引投资者的地方在于定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年化后通常在投资本金的5%上下),但存在着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首先,定期支付型基金的定期支付并非建立在“可供分配利润”(即基金盈利)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在遭遇熊市时,投资者每月获得的现金可能是自己的本金,从而出现全年获得的现金支付比例高于实际投资收益的状况。此外,在资金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定期支付型基金每月可提供的现金实则非常有限。
目前已推出的5只定期支付型基金皆为债券型基金,而2013年下半年大跌的债市让上述第一个问题不幸成为事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投资者在选择新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加深对产品风险的理解。
●不断创新的货币市场基金
作为2013年最受“屌丝”青睐的产品类型,货币市场基金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功能和收益分配方式两方面。
创新后的功能主要包括:实时取现(即T+0赎回机制)、股票证券保证金打理、信用卡还贷、网上购物、跨行转账、手机交易等。
在收益分配方式方面,新一代的货币市场基金采取了每日分配收益、份额结转的方式,而不同于以往按月结转份额,对于投资者来说,资金复利滚动的周期变得更短,更利于增加收益。不过,即便如此,从长期来看,货币市场基金的资本增值效果仍旧比较有限,其更多的是管理流动性的类现金工具。
●行业ETF尤其是医药ETF大热
在2013年发行的26只ETF中,13只为行业ETF,覆盖的行业包括医药、金融、材料、消费、能源、地产等,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只医药行业ETF的发行,这一扩充使得医药行业基金成为当前基金市场上发行数量最多的行业基金,主动管理型和被动管理型医药行业基金的数量皆为7只。虽然产品类型丰富,但是对比过去1年的数据来看,这些基金的持仓重复度较高。从持股分散的角度来看,指数型基金持股相较主动管理型基金更为分散,加之费率低廉,对于看好该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医药ETF可作为卫星配置的选择品种。(见表)
未来可能的发行方向:
●尚待丰富的另类策略基金
2013年随着新基金法及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政策松绑为获取绝对收益的对冲基金公募化提供了契机,国内首只采取对冲策略的公募基金——嘉实绝对收益策略定开混合应运而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业绩比较基准为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税后收益率,首次突破公募股指期货空头20%上限,规定权益类空头头寸的价值占该基金权益类多头的价值的比例范围在80%—120%之间。
相比海外成熟市场,国内公募基金的对冲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对冲手段也将越来越丰富,未来该类基金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以美国为例,公募基金市场的另类策略基金已超过千只,市场份额占比超过1%,并且在2012年、2013年皆呈现资金净流入。
除了嘉实绝对收益策略定开混合采取的多空策略外,美国的另类策略基金采取的投资策略还包括:本金保护策略(Capital Protected)、货币工具策略(Currency)、市场中性策略(Market Neutral)、多空杠杆策略(Trading Tools)等,而国内公募基金在这些领域仍处于空白期。
●值得期待的FOF基金市场
与直接投资股市、债市的基金相比,FOF具有专业性强、双重分散风险、更加有效地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等优点。但是,相比美国规模近万亿的FOF市场,国内FOF市场仍可谓是蓝海市场,目前国内FOF基金皆是QDII基金,投资国内市场的FOF在公募基金中尚未出现。
从美国基金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不算深化,FOF市场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截至2012年末,以养老为主要目的的生命周期FOF的资产规模达到4469.61亿美元,占FOF基金总资产规模的近半数。而我国目前老龄化趋势明显,百姓的养老理财需求为该类产品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黄金以外的大宗商品基金
5只黄金ETF的发行也是2013年新发基金市场的一大亮点,它们皆跟踪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现货实盘合约。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黄金具有抵御通胀的功能。
而除了黄金基金外,目前国内其他的大宗商品基金仍处于空白区,但诸如白银、铜、PVC、棕油、钢、大豆、玉米、棉花等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早在90年代初期便已推出,为未来大宗商品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从国外成熟市场如美国基金市场来看,大宗商品基金的市场份额和数量虽然不多(2013年末的数量为113只,规模约为400亿美元,在公募基金市场的份额为0.36%),但产品类型丰富齐全,既有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工业材料单一领域的基金,也有投资一篮子大宗商品的基金。(见图2)
表:2013年发行的行业ETF一览表
基金一级名称 设立日期 募集规模(亿份)
汇添富中证医药卫生ETF 2013-8-23 11.97
华夏医药ETF 2013-3-28 11.78
华夏金融ETF 2013-3-28 10.96
汇添富中证主要消费ETF 2013-8-23 7.95
汇添富中证金融ETF 2013-8-23 7.48
华夏材料ETF 2013-3-28 6.73
华夏消费ETF 2013-3-28 5.93
国投瑞银金融地产ETF 2013-9-17 5.75
华夏能源ETF 2013-3-28 5.49
易方达300医药ETF 2013-9-23 5.21
汇添富中证能源ETF 2013-8-23 3.84
华安中证细分地产ETF 2013-12-4 2.87
华安中证细分医药ETF 2013-12-4 2.71
数据来源:Morningstar晨星(中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