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乐案、杨奕案、苏竞案,再到海富通窝案,基金公司“老鼠仓”频发固然暴露了基金公司监管机制的缺失,同时也彰显着基金行业股权激励的紧迫性。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7月9日注册成立的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一经创立就实施了股权激励安排,该公司苏彦祝等核心管理团队以普通合伙人方式持股30%。意味着,创金合信基金成为国内基金业首家发起设立时就实施了股权激励安排的基金公司。
证券投资是一门高度依赖个人智力的研判活动,掌管投资者数以亿计资金的基金经理和核心管理团队,其智力研判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不仅与基金受托者收益直接相关,与基金公司的效益和口碑也密切相关。
此外,智力研判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除了与管理者专业水准密切相关外,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也密切相关。如果说专业水准的高低可以通过过往的投资履历来证明的话,那么主观能动性的高低除了利用相关的机制来激发外,根本无法佐证和保障。
正因如此,基金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或基金经理为寻求个人价值的认可,或抱着侥幸的心态私下设立“老鼠仓”进行谋利,或寻找能够给予个人能力发挥的更高价值的平台。正如一位私募大佬所言,基金公司的优秀人才不是因“老鼠仓”被抓,就是自己主动“出走”,精英人才所剩无几。
而近年来,从华夏的杨爱斌到中邮的,再到“一哥”王亚伟,公募基金精英投奔私募基金似乎已成为潮流。这也印证了基金精英人才前往另一去处的真实性。追究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私募基金对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更加客观的肯定和激励,个人智力研判付出与所得,更加符合市场对价,个人价值有更市场化的定价。
综上所述,无论是频频高发的“老鼠仓”事件,还是渐成潮流的公募基金精英“奔私”现象,背后彰显的部分原因是现有机制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标准,对个人主观能动性付出的对价争议。换言之,在居民财富不断增加,个人和家庭对财富管理要求日益增加的当下,作为财富管理机构之一的基金公司,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已迫在眉睫。
由此,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自创立之初起就实施对核心管理团队激励的做法,值得肯定。这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市场化做法,更值得在后续新设基金公司中广泛推广。
唯有先从机制上给予勤劳付出者对等的肯定和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智力研判者更大的智力潜能,将个人利益与受托者利益、受托管理公司的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最终为基金受托者、基金管理公司和管理者本身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共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