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产品 > 私募基金 > 私募动态

私募清盘季:75只逼近红线 已清盘11只

来源:理财周报
2011年06月20日08:21

  理财周报记者 滕晓萌/文

  2011年6月17日,

  大盘跌破2661创年内新低。

  到这一天,今年已有11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75只净值低于8毛;到这一天,一半“一对多”产品跌破面值,6只接近清盘线;到这一天,7只TOT逼近红线,最低净值4毛

1。

  清盘季,就像一次成人礼。

  2011年的中期策略报告,国泰君安在标题上用了三个大字:“底、底、底”。

  对于曾经生机勃勃的阳光私募、挂钩证券的信托产品、以及各家基金公司力推的“一对多”产品而言,这一底部进程,也许才刚刚开始。

  有很多位从公募奔私的大佬,正在度过从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光:业绩不济、无法提成、赎回压力大。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挂钩他们产品的TOT,以及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一对多”上。

  这并不是这些号称面对高净值客户的产品,第一次遭遇业绩危机——同样的业绩线,我们在2008年见过,2010年上半年也见过。

  但不同的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责难,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熊市中能够比公募基金跌的少,已经难能可贵。

  2011年,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已经将仓位降至一成,整体而言,同样能够战胜公募基金。

  但是投资者耐心终于到达极限,业绩神话轰然破碎。

  这源于投资者的成熟度提高:投资者终于发现,无论出自私人公司、公募基金、信托大户、银行渠道、合伙企业,私募产品都不是绝对高收益的代名词。高收益只是一种可能性,可能的高收益背后,伴随着同样可能的高风险。

  这也源于行业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没有历史业绩可考,或者历史业绩并不突出的管理人,进入私募领域。业绩不佳、不受投资者认可的管理人不断被自然淘汰,才是一个健康的资产管理行业的标志。

  与公募基金一样,他们同样受到银行和信托产品的冲击。对于厌恶风险的高净值客户们来说,如果眼前有年收益率固定在15%的房地产信托,就不会有人选择收益率不稳定的证券投资产品。

  他们都受到最初的规则所限:净值低于0.8元时要减仓,低于0.7元时可能清盘。他们当初欢天喜地进入这一行之前,并没有认真考虑过,除非市场单边上涨,否则很难在很低的仓位限制下,将自己的业绩从0.7元提升到1元。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他们与公募基金,实际上面临的是同一个市场。

  同样的投资标的、同样的管理人、同样的投资者。如果仅仅依靠仓位的灵活,他们也许可以跑赢大盘基金,却不可能跑赢证券投资行业。

  他们和投资者都曾经以为,这是一块新的应许之地。几年之后发现,即便穿上新鞋,仍然还是在原地转圈。

  所幸,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公司所做的努力,对冲模型、量化投资、更多样的投资标的……这些,相比管制严格的公募行业,更有可能成为下一轮资产管理行业突破的方向。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会想起这几年,无论是私募行业还是私募产品,都将自己的骄傲和荣光,寄托在相对于公募产品的比较优势上。

  就像几年前,公募基金们毫不掩饰,自己相对于银行定存和理财产品的优势。

  所有的潮水都会退去,投资者只有在受伤之后,才会趋于理性。

  最初的几年,永远是最黄金的回忆。2011年,让我们对其说再见。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旻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