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俊岭 编辑 弘文
险资举牌股潮起潮落,成长概念股加速“去泡沫”……在A股市场难觅投资标的的2016年寒冬,不少擅长成长股的私募大佬开始打起了新三板的算盘,他们试图从近万家标的中寻找穿越牛熊的“黑马”。
北京神农投资总经理陈宇再次回到母校北大,这一次,他的身份是该校创业投资研究会首届新三板投研大赛的评委会主席。通过这次新三板投研大赛,陈宇也见识了象牙塔里的投研生力军。过去两年,偏好成长性投资的陈宇陆续发行了几只新三板基金和医药基金,最近他也在积极扩充投研力量,尤其新三板方向。
“股市就像一个菜市场,成长、蓝筹风格时常轮动,有时卖肉的利润高,有时买菜的利润高,作为专业投资机构,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不能左右摇摆。”坚持成长逻辑的陈宇自称是“卖肉”的投资机构,当风口切至不熟悉的“菜市”,更需要坚守自己的投资逻辑。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概念股此起彼伏,蓝筹股走势一度胜出成长股,陈宇并没有打乱自己的“阵脚”,而是在适当增仓了蓝筹股的同时,积极屯兵布阵成长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研),因为他坚信去泡沫后成长股仍有望迎来投资良机。
在A股市场难觅更佳成长股标的的2016年寒冬,将排兵布阵方向指向新三板的,并不止神农投资的陈宇,还有朱雀投资的梁跃军和丰利资本的毛凤丽。
“目前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估值仅20倍左右,考虑到2016年的业绩增长,一批公司的估值已经很吸引人了。”朱雀投资副总经理梁跃军认为,在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要敢于在市场的左侧入手,赚取企业长期的成长收益。
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丰利资本总经理毛凤丽透露,近期他们成立了一只规模3亿元的新三板创新层专项基金,投资新三板严格筛选后的创新层企业,为此,他们专门从市场上招募了一批业务精干的新三板投研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从多家布局新三板的私募基金处获悉,在形势并不明朗的现实下,那些兼具防守反击的生物医药公司,成为私募基金纷纷布局的“风口”行业。不过,如何挖掘生物医药这桶金,亦需要专业的风险识别与判断能力。
去年10月,药明康德成立了一家名为毓承资本的私募基金,这是一只专注投资早期生物医药公司,其投研团队一个位于美国波士顿,一个位于中国上海,今年已有两家IPO退出的投资案例,另有标的已瞄准国内新三板市场。
谈及上述私募的投资方向,药明康德首席运营官杨青透露,除传统生物医药行业,他们还延展到一些其他领域,包括大健康,以及与长寿、衰老有关研究方向。此外,他们还关注人工智能,自动化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
杨青曾在全球多家知名医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除看好上述领域的公司外,他也看好“分子诊断”领域的投资机会。“这些测序的数据解读,能产生出独特的基于二代测试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之一。”杨青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